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身心自助·心理/中医 >> 健心房沙龙 >> 主题沙龙 >> 预告|回顾 >> 文章详细

健心房·阅读疗法沙龙 第17期 “家庭为何会伤人&家庭如何塑造人?”(关于家庭治疗)预告2016320
作者:杨海锋 发表时间:16-01-29 点击率:4984

 【文中链接均可下载电子资料,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

预告

→导读               下载电子书               →书摘               →如何报名参加

 

导读

家庭,可能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后天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无论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还是在从事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我们人生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找到蛛丝马迹。很多时候,我们病了,是因为生在或是处在一个生了病的家庭里,理解了所在的家庭系统后,才能真正理解我们个体的问题。

我对家庭治疗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我想了解我们的家庭中究竟隐藏着哪些看不见的事物,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去解开。这次我给大家推荐的两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萨提亚Virginia Satir)  萨提亚(1916—1988)是世界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称她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五位治疗师之一”,是西方世界十位评价最高的治疗师中唯一的女性。这本书初版于1972年(Peoplemaking),修订于1988年(The New Peoplemaking),也就在这一年,萨提亚去世。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很人性、很温暖的东西。

《家庭会伤人》(布雷萧John Bradshaw) 布雷萧(1933—)出生于酗酒的家庭,神学院毕业后进入修会立志传教,却曾因毒瘾被强制送入戒毒中心,后从事心理辅导及公共电视制作主持人。他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讲述家庭理论,并以自身的经验印证人会受伤亦会康复的信念。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曾经也是一个被问题家庭伤害的孩子,在很多年的挣扎徘徊后写下了这本书。他立志做牧师,可见他心中向往神圣光明的人生,却又走上了酗酒、吸毒之路,可见家庭等过去影响的惯性有多大。

 

【下载电子书】

   
《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郑玉英、赵家玉 译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译序的落款为1995年) 《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之路》杨立宪 译 蓝天出版社1999年10月(注:我翻了这个译本,大部分与郑玉英的译本一模一样,郑译本在前,所以可能有抄袭)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著 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年8月      

延伸阅读:

萨提亚的其他书: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约翰·贝曼 简·格伯 玛利亚·葛莫莉 世界图书出版社 《萨提亚治疗实录》[美]维吉尼亚·萨提亚 米凯莱·鲍德温 世界图书出版社 《当我遇见一个人(维吉尼亚·萨提亚1963-1983年演讲集)》 [加拿大]约翰·贝曼 编著 希望出版社 《萨提亚冥想:内在和谐、人际和睦与世界和平》 [加]约翰·贝曼 主编 钟谷兰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 [加]约翰·贝曼 主编 钟谷兰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这个音频朗读和配乐都非常不错,推荐大家下载。下载地址(访问密码 a651)

《沉思冥想》 《心的面貌》 《尊重自己》 《与人联结》 萨提亚冥想CD中文版 辽宁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布雷萧的其他书:        
 
《回归内在:与你的内在小孩对话》约翰·布雷萧 著 傅湘雯 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你真的懂得爱吗?——创造真爱手册》吕政达 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2015版封面 2013版封面  

 

【书摘】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前言(摘)

我所传递的基本信息一直是,家庭生活和家庭中的孩子会成为何种人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联系。由于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因此,发展出最为强健最为和谐的人将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这些都是从家庭中开始的。同时,由和谐的人领导将会改变我们社会的特征。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本书是我的努力之一,是要对产生“和谐的”成人做出积极的推动。我在和世界各地的家庭接触中获得了许多的经验,写这本书是要支持、强化、教育家庭并赋予家庭权力。我们应该知道在处理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着更好的方式,要做的只是将它们付诸实践。我们每个这样做的人都是在为发展一个更强的、更积极正性的社会做着贡献。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是被需要的。当我们作为个体发展出高自尊时,差异就开始显现出来。我写这本书的最大希望是帮助我们每个人获得成为和谐的人的权利和义务。书中所展现的经验和榜样会引导我们用创造性的方式去理解彼此、关爱自身和他人,为孩子提供一个让他们得以发展出力量和完满人格的基础。

重要的是要记住,我们用于和自身、彼此争斗的没一点能量都会分割和弥散我们用于发现和创造的能量。毕竟,当争斗结束时,我们仍旧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我们能够发现更为容易、更为有效的方式处理矛盾;我们会从中获益,而不是毁掉我们自身。

绪论(摘)

在5岁时,我决心长大后成为“孩子们的侦探”,帮他们侦察父母的情况。我并不完全了解我要寻找什么,但是我知道在家庭中有许多看不见的事物;有很多难题我不知道怎么去解开。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接触了几千个家庭,现在我仍然存在和大量的困惑。我从工作中学习到很多东西,这种学习为我的发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新的方向。现在我清楚,家庭是世界的缩微。研究家庭就可以了解世界家庭中的问题,例如权力、亲密、自主、信任、沟通技巧等,是奠定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生活的重要部分。改变家庭即是改变世界。

家庭生活就像一座冰山:大部分人只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十分之一——他们能够看到和听到的十分之一。有些人猜想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事物,但是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发现。而“不知道”会让家庭置于危险的进程中。就像海员的命运依赖于他们知道冰山的大部分在水下一样,一个家庭的命运依赖于理解日常生活事件下面隐藏的感受和需要(在桌子下面发生了什么)。

……

在从事家庭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家庭生活的四个方面不断出现:

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我称之为自我价值感

人们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我称之为沟通

人们遵循着他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和行动的规则,这些规则最终发展成为我所称的家庭系统

人们与其他人以及家庭外的组织发生关系的方式,我称之为与社会的联系

不管最初是什么样的问题让一个家庭进入我的办公室——不忠的妻子还是抑郁的丈夫,违法的女儿抑或是患精神分裂的儿子——我很快就发现解决的处方是相同的。为了减轻家庭的痛苦,必须找到办法来改变这四个核心因素。在所有有问题的家庭中,我注意到通常都存在着:

自我价值感很低;

沟通间接、含糊,不真诚;

规则严格、非人性化,而且不可谈判、永恒不变;

家庭以畏惧、谴责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

……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你拥有怎样一个家庭
第三章自我价值——被忽视了的罐子
第四章自我价值——个人力量的源泉
第五章你自己的曼陀罗
第六章交流——诉说与倾听
第七章交流的模式
第八章沟通游戏
第九章你所遵守的游戏
第十章系统: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第十一章夫妻:家庭的建筑师
第十二章特殊家庭
第十三章你的家庭图
第十四章蚯蚓罐头在活动
第十五章家庭蓝图
第十六章家庭蓝图的一些基本要素
第十七章家庭工程
第十八章延伸家庭
第十九章生命周期
第二十章青少年
第二十一章积极的二人关系
第二十二章灵性
第二十三章晚年
第二十四章在更大的社会中的家庭
第二十五章内在的和平,彼此间的和平,群体间的和平
第二十六章未来的家庭

 

《家庭会伤人》

译者序(郑玉英)

本书谈的是家庭:一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

出人意料的是,本书既不温馨也不甜美,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痛楚。作者道尽了家庭带给人们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邀请读者用真实的勇气去阅读,以便发现自己身上可能携有的伤痕和偏差的来源,从而找回健康的自我。

书中严正地指出父母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却无意对父母的善意做任何指控与批判。因为他们已经穷尽半生精力,给了孩子在他们所知范围内最好的对待。而父母也曾经是家庭中的孩子,许多不妥当的做法,也只是在家庭系统当中本能地代代相传下来的,伤人的父母往往也是曾经受伤的孩子。在看清整个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会使我们对曾度过辛苦童年的父母,更增谅解和亲近。

书中详细叙述了人格在家庭系统中扭伤的心理历程。例如,受到虐待的孩子如何在幻想中美化父母;承受父母指责、羞辱的孩子如何把羞愧内化到自我的核心,而成为一个没有羞愧感却十分自贬的成人;孩子如何为了符合家庭系统的需要而长出假我”;孩子如何为了弥补父母的缺憾而提早结束童年。

上瘾乃是世纪之病,现代人用多种强迫性和上瘾行为来掩盖真实的痛苦,作者对上瘾行为和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我们多么不愿意承认家中有上瘾或失控的父母;多么不愿意见到家中出现身体或情绪的虐待,甚至性暴力。本书有如打开探照灯,照亮家中可能有的阴暗角落,且提供多项检核表,供读者检核之用。当我们研读家庭中可能有的一些问题,且检查自身的经验之后,倘若发现自己的家庭并非如此,将会知道这是多么值得感谢的事,而不会视家庭的健康为理所当然。倘若我们检查出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有一些类似的经验,就能看清问题的脉络,知道如何走出困境,不再自伤及伤害他人!

本书作者是心理辅导者及注明的电视制作人、主持人,透过大众传播媒体讲述家庭互动的原理和人由受伤到康复的过程。他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出生于酗酒家庭,曾经进人教会立志传教,却因酒瘾而进人奥斯汀州立医院接受治疗。他在度过漫长而艰辛的复健过程后现身说法,以自身的经验印证家庭理论,以及人会受伤亦会康复的信念

他是一名真正的传教士,因为他用生命为自己所相信的事做了见证。他也指出:若无面对真实生命的勇气,宗教也只是躲避苦难的避风港。可是,倘若没有在人性的层次上充分耕耘,就过分简化地把一切归给上帝,其实是一种逃避自我的做法。故宗教狂热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上瘾行为。

其实有多种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都指向精神和灵性的层次,高层意识(higher consciousness)亦为其中一端。人本主义之父马斯洛(Maslow)也指出,在自我实现之后的更高一层是自我超越。本书提出康复的三个阶段,即由最深的痛苦和最大的软弱走向高层意识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治愈在上瘾中忘却痛苦及陷在假我中佯作坚强的病态模式。当我们能够勇敢地咀嚼生命中的苦难,不再被残障的意志力所欺骗,承认自己的软弱之后,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向上的愿望,而在此过程中,对于孕育我们人性的家庭背景加以深人体验,更是必经之途。

身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对于书中所叙述的康复工作三阶段的每一部分,都深有同感并且引发极大共鸣及繁多联想。译作过程中多次掩卷,心中激荡不已。想起的总是那一场场心理剧和家庭重塑中的主角,他们勇敢地走进我的工作团队所主持的成长团体,以他们自身和家庭的经验教导了我,让我深切认识了可贵的生命力

我想起每回主角在剧场中表达对父母深深的渴慕,全场为之动容的景况;也想起一些曾在心理上遭到父母遗弃的朋友,在猛然发现自己也遗弃了自己之时,颤抖着手在剧场中象征性地将那被弃的孩子--内在的自己-一拾回时,是怎样一个动人的场面。

我从不害怕听到有人对亲生父母发出愤怒,因为我曾多次见到有人由对父母的童稚之爱,经历了怨愤,甚至于痛恨之后,重新走入宽恕的美丽历程;我也想起,当一个孩子知道当年苛待自己的母亲,也曾经有着辛苦而受虐的童年时,他便能全然宽恕而谅解了。

在我们的工作中,更见到许多属于中国社会的独特现象,而于家中引发的特殊主题。例如,曾经因战乱而引起的家庭分离;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分别给男孩和女孩带来的不同压力;养女、指腹为婚及童养媳制度,曾经给我们的上一代带来怎样的苦难,而间接影响到我们这一代的成长。

这许多的经验使我相信:家庭真的会伤人,而人的康复也绝非不可能!当我见到有人从原生家庭的羞耻感而逐渐走向自尊和自爱时,或一个幼时曾被打得遍体鳞伤,而现在成为一位慈爱的父()亲时,我相信人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人类固然会在童稚时受到家庭系统的创伤和扭曲,但是如果他具有锲而不舍、面对真实的精神,康复永远是可以达成的。就像有些食物经过霜寒之后,会格外的甜美;一些在困苦环境当中形成的人格,常常拥有格外坚忍、美丽和可待开发的高度潜能。是这种对生命力量感动的经验,以及对于人在受伤之后可以再度康复的信念,才使我们这些从事心理复健作的人,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赵家玉是我的外甥女,我还记得大姐产后把她从医院抱回家中的模样。本书初版稿完成之时,家玉刚刚通过南加州大学咨询心理学的博士班资格考试,现今再版之时,她已是在美国执业多年的心理师了。能远隔重洋合译此书,是因我们分享了同一家庭根源中的苦楚和挚爱。我们合力完成本书的译作,用以纪念已经去世多年的郑玉洁女士我的大姐,家玉的母亲。若没有她的苦难,就不会有今天的家玉和我。

写于辅仁大学社会工作学系1995年春

 【目录】

译序
楔子悲剧中的悲剧
第一章 绪论——危机潜藏的家庭
第二章 家庭是一个系统
第三章 健全家庭之素描
第四章 不健全家庭之素描
第五章 上瘾的父母——家庭中的强迫行为
第六章 家庭的黑暗死角——性暴力与肢体暴力
第七章 我是坏孩子——家庭中的情绪虐待
第八章 共依存——真正的家庭病根
第九章 康复第一阶段:重振意志——寻找一个温馨的家
第十章 康复第二阶段:寻回自我——一粉碎原始的咒语
第十一章 康复第三阶段:返璞归真——走入真我

 

【如何报名参加】

●对这本书感兴趣、意向参加的同学或社团,加一下我的微信(13588751475,微信号yhfyanghaifeng)并发我一条消息告知,我把你们加到“健心房阅读疗法沙龙”微信群以便于沟通和交流,因为沙龙前需要大家做阅读思考的准备,沙龙后需要大家有心得感想的反馈。

也欢迎学生社团、学生组织、团委学生会、班级等以小团队的形式报名参加(相互间可能比较熟悉,方便深度交流),我想许多社团、组织等也在寻找有意义的团队活动吧,那就赶快行动吧^_^)

凡是来参加,有分享、有反馈的同学,我都可以送您一本书(附寄语)。沙龙前准备的基本要求是:把电子版书(能借到纸质书则更好)浏览一遍,准备一些可以讨论的问题(比如你印象深刻的、比较有感触的,可以做一点简单的笔记),到时来参加时带过来分享。

沙龙的基本形式:简单介绍/心得交流/答疑解惑。每次我们都围绕一个人生的主题,借助一两本好书,谈谈心、聊聊天,通过真心诚意的交流互助(和书的作者交流,和身边的人交流),来认识自己、帮助自己。我们的主旨是通过阅读与交流,化解人生问题、互助生命成长。

关于健心房及沙龙:我们过往的沙龙主题和阅读书目如何通过阅读疗愈我们的心灵、开启我们的人生——我的阅读疗法实践与思考讲座视频);健心房入口处的简介海报 及该栏目下的其他文章。

 

小记

报道:

链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图书馆网

阳春三月,时值春分,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图书馆三楼健心房迎来了本学期的第一期读者沙龙。热爱阅读和思考的同学们围坐在杨海锋老师身边,促膝畅谈布雷萧的《家庭会伤人》和萨提亚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杨老师的博学睿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着同学们青春的心田。
读者沙龙上,杨老师以《家庭会伤人》和《(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为引子,与大家聊起家庭可能带给人的正负面影响、家庭互动背后隐藏的机制以及如何化解家庭问题带来的纠结等话题。《家庭会伤人》一书中,作者约翰·布雷萧道尽了家庭带给人们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以自身的经验印证了人会受伤亦会康复的信念;《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作者维琴尼亚·萨提尔则清楚地分析人在家庭所经历的成长和蜕变。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书,同时结合自身阅读心得和研究理念,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帮助大家发现自己身上可能携有的伤痕和偏差的来源,建立自我价值、人际沟通及生活模式。
随后,同学们就各自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杨老师展开热烈交流,包括如何与家人沟通、考研与人生选择以及自我价值等等。阮同学结合自身经历,与杨老师交流了困扰她许久的家庭问题和人生选择,认识到人生需遵循初心,方得始终,实现自己的考研愿望,也能使父母安心。谈及沟通,谭同学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坦诚沟通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万同学表示同意,通过此次沙龙,他学到了沟通方式的区别,认识到与家人沟通要真诚,态度要随和耐心,家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才能保持和睦。关于高自尊与低自尊问题,谭同学认为每个人都会面临低自尊状态,必要的防御并非坏事,但需适度。万同学表示,这次活动让他领悟到了家庭对个人内心塑造的重要影响,错误的家庭观念、死板的家规和家暴会对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宋同学表示同意,她说一个幸福的家庭不在于贫穷还是富有,也不在于经历的一帆风顺还是屡遭拆解变故,融洽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每个人生命的自由舒展,是所有幸福家庭的共同之处,此外,她还与杨老师深入探讨了自我价值问题,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首先在于自我认知和接纳。
最后,杨老师倡导大家积极沟通,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找回更健康的自我,发展更健全的人格。同学们纷纷向杨老师表达感谢,通过此次阅读和交流,大家分享心得体会和人生感悟,化解人生问题,受益匪浅。

 

详细反馈:

阮文华
读西方家庭治疗的心理书和读中国宗教类书籍区别,前者会铺成现象,你会在书里找到自己生活片断,你的心结一个一个被突击;后者可能完全从根本上解决你的困惑,一通百通,神清气爽
家庭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久,不过离高中越远,我们家庭里的矛盾和痛苦似乎也有所缓和,现在面临着择业关口,家里矛盾估计又要回来吧,虽然父母随便我继续去哪读书,只要我考得上,感觉我这次考研似乎在完成他们的心愿一样,哎,我不能改变什么,我就寻着自己的路走,给自己一个交代,父母自会安心[愉快]
 
谭逸文
参加健心房时我觉得很认同的一点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坦诚沟通可以解决大多数的问题,可是这样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双方或者各方的坦诚,这是极难的(就像很多男生会和女朋友说你觉得我哪里不好你告诉我,我改,可是很少真的能够指出对方哪里不好,然后对方又欣然接受)。所以我觉得在家庭沟通中,情商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关于低自尊的状态,我觉得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这个状态,必要的防御并不是坏事,但是一直处于防御状态下的人会陷入自己设置的“局”中走不出来。
还有一个疑问昨天后来想到的,家庭中总有一方可能强势,另一方可能弱势一些,那么一些人为的契约有没有意义,比如在同一天,一方如果生气,脾气,那么另一方没有生气的权利,这样可以避免碰撞。  但是这个契约会在其中一方不遵守时瞬间变得无效。所以老师觉得这是否有可行性呢?
 
万祥乐
这次健心房活动,我读了两本好书,和老师、学长、学姐在图书馆畅聊,分享心得感悟,体会人生,这真是件很愉悦的事。这次活动让我领悟到了家庭对个人内心塑造的重要影响,错误的家庭观念、死板的家规、家暴对孩子造成的恶劣影响。还有,我学到了沟通方式的区分,以及高自尊与低自尊的表现。总之,我们要保持本心,与家人沟通要真诚,态度要随和而耐心,要尊重父母的想法,保持家庭和睦。

宋奕瑶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我真正能够理解这句话是在这本书里。一个幸福的家庭不在于贫穷与富有与否,也不在于经历的一帆风顺还是屡遭拆解、变故,那种融洽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每个人生命的自由舒展,是所有幸福家庭的共同之处。而不幸福的家庭总是随时随地会收到拆分与瓦解,也经不起外界而来的各种危机,所以它们看上去的确各有各的不幸。
这本书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词还有“自我价值”,回想起来生活中常常能体会到这种缺失了自我价值的感觉,似乎往往就在那一瞬间莫名开始讨厌自己,怀疑自己,通常我做的选择不是大发脾气就是暗自隐藏暗自抑郁。我觉得自我价值首先在于人是否能认识自我,接受自我,结束后我跟阮文华学姐谈起这个现象:常常感觉我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自己完全不一样,她也很有同感。这不仅仅包括性格、作风方面,特别还有外貌言行举止。当我在镜头上看我自己的时候感觉那完全不是我。怎么去解释自我与他我的脱节呢?我觉得这是自我价值很重要的一步吧。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