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生生学堂·童蒙养正 >> 公益实践 >> 浙大城院|发源 >> 活动概况 >> 文章详细

人人网上发的倡议(初稿):倡议现代“义塾”:关于儿童读经(附录:回答胡恩宇同学的质疑) 20101116
作者:摘自杨海锋人人网日志评论20101116 发表时间:13-05-01 点击率:3512

 

这是我写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的一个倡导儿童诵读经典的材料。

如果这样的公益活动能办起来的话,希望更多热心于中国文化的同学能志愿参与进来,也希望大家能把这一倡议推荐、转发或者分享给周围的亲朋好友。

我倡导大学生会读经典,这是参考中国传统书院的形式(我们学校前面四个字的前身即是求是书院);我倡导儿童诵读经典,这是参考中国传统私塾的形式。

有人说,这岂不是要全盘复古?没错,我想做的就是返本开新,继往开来……

 

***********************************

致杭州市区有心孩子读经的家长们

就在上个月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我在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成长大讲堂”做了一个讲座,其间就谈到了儿童诵读经典。讲座后,不少家长都十分认同儿童诵读经典,并希望能够开展相关的活动。

于是我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沟通,看能否开办读经班,我还认真写了相关的材料递交给他们,但教管处的领导认为推出这样的课程不合适。所以我想还是自己动手吧。

我把那份材料修改一下加上具体的设想贴到这里。有兴趣且方便的家长朋友可以加QQ群32093077(儿童经典诵读),一起共商大计。如果不方便上QQ,也可以电话(13588751475)或邮件(younghf@163.com)联系我(杨海锋)。

关于10月7日的讲座,《青年时报》还做了预告和报道: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0-10/09/content_279506.htm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0-09/21/content_277385.htm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10-10/03/content_279062.htm

 

【理念篇】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各个领域都大师辈出,可是为什么之后无论大陆还是港台都鲜有新的大师级人物出现呢?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大师早年都经历过传统的私塾教育,具有深厚的“中学”根基,才能有底气吸纳“西学”,真正地贯通、融合中西,进而实现超越、创造。继往才能开来,返本才能开新。

      有人说,中国人和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其实人同此心,并没有哪个民族先天比其他民族聪明,关键还在于后天的教育。我们和犹太人曾经有着相似的教育传统——从小背诵经典。但是,自从民初以来,中国人彻底抛弃了传统教育的形式(私塾、书院)和内容(经典),从而把我们古圣先贤的智慧扫出了国人的心灵,这种“自宫式”的做法,“成功”地切断了中国人的精神生命!一个没有了根的民族,一个对自己没有了信心、迷失了心灵家园的民族,如何能有创造力?这或许是近代以来犹太人对世界的贡献远大于我们的原因之一吧,犹太人口只有中国的百分之一,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却是中国的几十倍。

     我们只要冷静地看一看,那些高唱打倒孔家店的大师,其学问功底大都来自于早年的私塾教育。主张少看或竟不看中国书的鲁迅,我们都熟悉他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涯,也都知道他为了勉励自己在书桌上深深刻下的“早”字;提出反对文言全盘西化的胡适,他在《九年的家乡教育》一文中,开列了一张长长的书单,都是他早年读过背过的古书。这些书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最有价值的经典,内涵丰富而隽永,值得一个人用一生去品味。

     反观我们“五四”以来的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几千学时的美好时光,都浪费在教授一堆乏味的白话文章,而将几千年来的古文精华扔在一边。到头来除了知道一些小明小红小猫小狗的故事(钱穆先生称之为“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和认识了两千个汉字外,心灵依旧空空如也,没有精神生命的建构,也没有文化生命的积淀。我们的生命就这样被浪费了。事实上,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有着惊人的像海绵一样的吸收能力,他们的感官是完全敞开的(什么叫聪明,耳聪目明),点点滴滴都能直达他们生命的最深处。家长不经意说的一句话,路上偶然听到的一句歌词,无论理不理解,都会深深地牢牢地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一个孩子可以将上千字的文章一字不落、滔滔不绝地背诵出来,宛如行云流水一般,我们大人做得到吗?错过了记忆的黄金时间,就再也来不及了,我们大人都有深刻的体会,年纪越大,越记不住东西。

      如果我们能趁这段时间,在他们心里装下人类最优美最智慧的文化经典(无论中西,包括哲学的、文学的、音乐的、绘画等),他们就真可以做到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这样的储备将是受益终生的,可以奠定他一生的文化根基……那些大师正是得益于此,巴金能背《古文观止》,茅盾能背《红楼梦》,辜鸿铭能背《浮士德》,就连杨振宁这样的物理学大师也能背《孟子》全文……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就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智被打开了,心性被陶冶了,心量被扩充了。相反,如果我们在这段时间只给他们(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一个充满了低俗广告靡靡之音的贫乏庸俗浮躁肤浅的文化环境,或者逼迫他们学习那个年龄本不可能胜任的数学难题(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个人的形式思维即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才开始慢慢成熟),那么他们的心灵就可能永远与人类最有价值的文化绝缘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储备的时候不储备,那么,等想发挥或需要发挥的时候也将无从发挥。

      也许有人会问,经典这么难孩子懂吗?不懂的东西死记硬背出来有什么用呢?其实,任何经典,都是在人生旅程慢慢咀嚼、慢慢品味、慢慢消化的。只要给他提供接触的机会,让他浸润在经典的海洋中,随着生命的成长,自然会慢慢理解,慢慢领悟,这是生命本有的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到了某一年纪终于体会到了曾经铭记在心的某句话的真意。但是,这种领悟,有一个前提,就是这句话早已存在我们内心的某个地方,这样才能“里应外合”,“义”才能“见”出来。如果先前没有浸润,等到他能懂的时候,经典便很难渗透进他的生命了。我们一定要明白,是接触了,才会慢慢懂,而不是能懂了,才可以接触。铭记在心的经典将一直陪伴着我们,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启发我们的人生、滋养我们的生命。我们小时候记下的无论好的坏的,都在我们潜意识中默默地起作用,意大利作家伊塔洛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这样说:这种作品(指经典)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让儿童接触经典,从小的方面看,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从大的方面看,是为了民族的复兴。

 

【实务篇】

      我近年来一直在大学里倡导读经典,开设了《从内圣到外王》、《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等等课程,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于是又在课余召集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学生,办起了“书院”(我称之为“无形书院”),和学生一起“经典会读”。种种努力,虽然有意义,但这意义终究是有限的。我深深感到,无论是学生,还是我,虽然始终抱着虔诚的精神坚持不懈,但毕竟错过了读经典的最好时机。真正的希望还在于儿童,文化底子无论如何要从娃娃抓起。基于这一点,我希望能联合有兴趣、认同读经典的家长,一起来共商大计,我和我的学生团队将会自始至终提供义务的指导和帮助。我想,只要能有10个以上孩子的家长积极行动起来,我们就可以组织聚会,一起来读经典,既是很好的亲子活动,也是孩子奠定一生文化根基的良好时机。

      儿童读经,虽然暂时还没有得到主流体制的认同,但我们的孩子等不起,我们只有自己先行动起来。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是晴天,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读,杭州这么好的自然风光,其实自然界的风景和声音(天文地文、天籁地籁),与人文、人籁一样有价值,只是对于我们城市里的孩子来说,直接亲近自然的机会很少很少。如果天气不好,也可以到我的办公室(在杭州城北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各位家长还有好的去处则更佳。而且在这方面,台湾的王财贵教授以他十多年的推广实践,用事实告诉我们读经的孩子普遍比没有读经的孩子发展得好,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综合素质,因为他们的心量获得了扩展,心智获得了开发,心性获得了熏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材是现成的,主要包括《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周易》、《大学》、《中庸》、《诗经》、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如果母语已经有一定基础,还可以增加英语的经典。一开始如果人数不多,我可以免费印发给大家一些。

      教法是简单的,用王财贵教授的话说,教法只有六个字“小朋友,跟我念……”。老老实实读,纯纯粹粹读(即所谓“素读”),不求甚解,只求多念,反复朗诵,直到会背。事实上每一位家长都可以自己操作,实在没有时间或是担心发音不准,还可以请电脑代劳。但从效果来看,可能一群孩子一起读,书声琅琅,更有氛围,孩子也更乐于学习。

      对象我们希望是(中班以下可能坐不住)中班以上——五年级以下(六年级可能有升学压力)来参加。儿童经典诵读的最佳时间,是出生以后至小学毕业。我们不与体制去竞争,只希望在体制外能做一点是一点,我们相信在周末花上半天的时间一起诵读,虽然比不上过去全天候的私塾,但对孩子一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个孩子如果平均每天背100个字(这对他来说是小事一桩),一年下来就可以背3万多字。六年下来,就有将近二十万字的经典在肚子里,中国的古文,都是惜字如金,非常凝练的,这二十万字是意蕴无穷的。我们只要想想,一本老子,才五千字,而后人解读它的文字,两千多年来恐怕五亿字都不止吧,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团队篇】

      我们一起会读的,有一群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学生,如果诵读班能够召集起来,我们会有很多年轻的“老师”来协助大家,我在下面仅列几位。他们都是学校里挺出色的学生,孩子们也可趁此机会与大朋友交流。

 

 

我,杨海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致力于东方传统心灵智慧与西方现代心理科学的整合,人心、人生、人文三位一体。曾获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第一名。

 

王鹏辉,信电分院学生,来自孔孟故乡山东。悲天悯人,修学好古,身体力行,经世致用。

 

张尧,字清凌,传媒分院学生。喜好国学经典,长于诗词创作,著有个人诗词集《蝶梦轩诗稿》,在《中国诗词》等国家级诗词期刊发表诗词数十首,曾任横槊诗文社社长。

 

丁科,商学分院学生,对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深感兴趣,愿致力于国学的发扬。

 

范佳铭,建筑系学生,爱好昆曲、绘画,手工,围棋。我对待大多传统文化都有着极为尊重崇敬的态度,并相信它的博大精深是需要我一辈子去探寻的。

 

刘炬灿,院日语系学生。诵古语经典,如仰高山,如行景行,心自开阔,梦自辽远。

                                

人人网友评论】

 

冯世超: 顶一下! 2010-11-16 10:34

杨海锋:  回复冯世超:现在想想,教管部不来做也好,这种班弄成收费很容易变味,呵呵~ 老师说出差回来再商议。不过单靠外事部来定期办班也不现实,所以还得自己先酝酿起来~ 这次来少年宫讲一讲还是挺有意义的,坚定了我一些想法,多谢 2010-11-16 11:08

胡恩宇: 只有把“致杭州市区有心孩子读经的家长们”改为“致杭州市区有心读经的孩子们”,这个活动才有最高意义 2010-11-16 10:53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对中学以上的青少年可以这样说,但对儿童来说基本上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的。正如那些文化大师早年读经典,都得力于父母和私塾老师,作为本人并不是有意识去接触经典的。 2010-11-16 11:09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 所以和父母把孩子送去学钢琴、书法、舞蹈、声乐、绘画没有本质区别 2010-11-16 11:17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钢琴、书法、舞蹈、声乐、绘画是“艺”。经典是“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是本。 2010-11-16 11:20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 关键他不是“志于道”而是“迫于道” 2010-11-16 11:21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你觉得儿童应该学什么? 2010-11-16 11:40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 当然是学他自己想学的东西,或者一直玩也可以 2010-11-16 11:46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放任和民主是两个概念。我们大多被鲁迅等人描述的私塾糊弄了,以为私塾先生都是拿着戒尺吓人的样子,私塾里的孩子都是悲惨地读着书。我看过一些经典诵读的学堂,这里面的孩子比普通学校里的孩子快活多了。 2010-11-16 11:55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 快乐不等于有兴趣。在私塾中快乐地读经但消耗了孩子主体对于自己有兴趣事物的探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快乐的心态下知之,当然不如在快乐的心态下好之,甚至不如在痛苦中乐之 2010-11-16 12:00

项梁: 老师,我以前读《南怀瑾演讲录》的时候,就看到过说要让小孩子从小就诵读经典的呼吁。老师现在身体力行,我佩服之至。 2010-11-16 12:02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 有可能连知之都不是,只是在快乐的情绪掩盖下“背之” 2010-11-16 12:03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你所引用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恰恰说明,好之乐之比知之更重要。其实对私塾孩子来说,背书只是他生活的很小一部分,并没有消耗他对有兴趣事物的探索。人文的东西要靠这种方式熏陶的,还是那个意思,是先接触之后慢慢理解的,而不是先理解了才可以接触的。反正我们观点不同,也不强求一致,存异,呵呵,和而不同 2010-11-16 12:22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 也就是说你认为读经给了他们一个好之乐之的平台,给了他们接触。但中国人生活中都逃不开传统文化,得到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很多,读经并不是接触国学的唯一方式。你提到的先接触之后慢慢理解当然对,但是为什么接触了他就必须要理解呢     2010-11-16 12:30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 从接触到理解是不是需要一个兴趣为先导呢。 2010-11-16 12:31

范佳铭: 如果我小时候就有这样的活动能来多好啊!……那时候记性真的很好,小学低年级时,语老师教背三字经,就是每天往下教12个字,新教的读几遍就擦掉了,再从头连着背一遍,大家一起背的…课后也不看,但第二天,或双休日回来也都记得住………现在…唉~~  2010-11-16 12:57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要是当代中国人真的是接触中国文化精髓的机会很多,那我就真是画蛇添足了。其实,一个人小时候,你给他什么,他就成为什么。小时候受什么熏陶,他就容易对什么感兴趣。人类本没有文字,先天并不会对文字这种奇怪的符号感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人文艺术都有这样的规律,等到你有能力懂的时候再来学,它已经没法进入你生命的深处了。比如贝多芬的音乐,到我们这样有了一定人生阅历的时候,再来学已经有点晚了,要么没工夫,要么就无法深入了。大人的感官对许多东西都有排斥性,而孩子不一样,对什么都感兴趣。我们不能以大人之心度小人之腹。这层意思我在上文中已讲明了。 2010-11-16 13:27

杨海锋:  回复项梁:承蒙夸奖 2010-11-16 13:28

陈育: 只可惜相见很晚!我已大学了。 2010-11-16 13:28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 兴趣是天生的,这话皮亚杰和这么多年来认知心理学、建构心理学不都是肯定的吗。反倒是“一个人小时候,你给他什么,他就成为什么”倒是蛮符合20世纪初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符合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2010-11-16 14:06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但你去看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我儿子一岁多,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大了,兴趣越来越狭窄。所谓兴趣,乃兴致之所趋向。我所说不在技能层面讲(气质之性),而在心性层面(天地之性)讲。性相近,习相远。 2010-11-16 15:17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 老师的意思是小时候读经可以培养人喜欢读书,喜欢传统文化的趋向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喜欢音乐、喜欢自然、喜欢运动不是好的趋向吗?如果不读经不能培养文化趋向,那是不是不去学乐器就不能培养音乐趋向呢。那孩子不是要去各种辅导班培养各种趋向吗 2010-11-16 16:09

薛春: 大大的支持杨老师~ 2010-11-16 16:12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之前的人文艺术规律刚看到。暂且不说幼年学习什么是否成年后能深入,也不说是否成年后真的不能深入这些领域。单单凭父母来决定孩子的一生到底该深入什么,老师你觉得对孩子公平吗 2010-11-16 16:19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不是决定。如果他不愿读我也不强迫,我相信家长也不会强迫他的。只是给他多一种选择而已,我们现在,经典在多数人的视野之外。比我跟我一起读经典的同学,常常有这种感叹,有些书要是早点能接触到就好了。 2010-11-16 16:33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现实常常是来了一次,就算孩子不愿意,第二次家长就不送来了吗?直到真正孩子不愿意和家长闹最后放弃的时候,家长又会埋怨孩子半途而废。对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产生打击。不怕您笑话,我小时候基本上有辅导班的都学过,包括钢琴、小提琴、书法、围棋、绘画、声乐、乒乓球、羽毛球,但都没有学到最后,每项都挨了母亲多少批评。到最后反而是无心插柳的一项发展到现在,忝为一技之长。所以说要做到不强迫孩子,真的很难。 2010-11-16 16:47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不争论了,呵呵任何事情都不能因为它带来了一些害处而否定这个事情本身。更何况我也不是要弄什么辅导班,只是希望大家理会一下传统而已,读那些小明小红的故事还不如读古文观止论语老子。仅此而已。 2010-11-16 16:51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我并不是想否定这个活动,老师的想法当然是很好的,我从一开始就只是说 只有把“致杭州市区有心孩子读经的家长们”改为“致杭州市区有心读经的孩子们”,这个活动才有最高意义。只是希望老师能在办这个活动的时候,能多考虑些孩子的感受而已。不争论了,耽误了老师将近一天的功夫,实在过意不去,请见谅 2010-11-16 16:58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没有没有,我今天一直有课,我只是课间上网看一下回一下,从你刚才说得看,你是过来人有真切感悟的。许多美好的想法一旦落实到现实层面常常会扭曲得面目全非。对了,不知你所说一技之长为何? 2010-11-16 17:02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 演讲和朗诵吧,朗诵在传媒学生面前当然是班门弄斧,但在一般同学面前还是不错的。演讲的话觉得自己比较有逻辑性一点,不至于讲完了大家还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2010-11-16 17:06

杜俊: 支持!!小朋友心纯。现在自己看书也只挑老庄,论语之类的看,因为有时候自己会有一种浮着的感觉,就像走的远了就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而每一次重新拿起那些经典,都会让我感觉脚踏实地,每一次读都是一个深刻自省的过程。 2010-11-16 19:45

杨海锋:  回复杜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是国人精神世界的源头啊~ 2010-11-16 20:38

冷建成: 老师,我现在很想回来参加这种活动··· 2010-11-16 21:09

悄悄话 杜俊: 回复杨海锋:嗯,老师想宣传这个活动的话,我倒是有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先做起来,一两个孩子也好,然后尝试联系下报社或者电视台来拍下孩子们读书的场景,做个新闻宣传下。如果老师觉得可以,我可以帮老师联系下在报社或电视台实习的同学看看 2010-11-16 21:10

悄悄话 杨海锋:  回复杜俊:嗯,好主意,我先看看能不能弄几个人起来,到时有需要联系你啊~ 2010-11-16 21:46

杨海锋:  回复冷建成:如果在杭州方便过来的话很欢迎啊~  2010-11-16 21:47

冷建成: 回复杨海锋:恩,在杭州的,看看下次活动有时间就过来··· 2010-11-16 21:47

悄悄话 杜俊: 回复杨海锋:恩恩,老师加油哈!像老师这样坚持自己信念并能把它实践到底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真的很希望能看到老师可以把这个活动办起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吩咐哈 2010-11-16 21:57

杨海锋:  回复冷建成:时间地点内容前一篇日志有~  2010-11-16 21:58

冷建成: 回复杨海锋:恩,好的,谢谢杨老师··· 2010-11-16 21:59

王鹏辉: 没想到老师这么迅速就把我“悲天悯人”这四个字加进去了…… 2010-11-16 22:15

杨海锋:  回复王鹏辉: 你这次还是都通知一下,并附上一句:从下次开始将不再个别短信通知,请想参加的同学在会读的第二天关注杨老师人人网日志。 2010-11-16 22:21

王鹏辉: 回复杨海锋:得令! 2010-11-16 22:25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