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媒体关注 >> 其他媒体 >> 文章详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家风家教故事”(2017.8)
作者: 发表时间:17-11-15 点击率:3207

按:这是学院党政办建议我写的一篇征文,后推送杭州市。2017.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杨海锋

我二十多年前从湖州的一个水乡小镇,来杭州读书、在杭州安家,后来父母亲也来杭州和我们住一起,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曾有朋友问起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其实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家风”,更多是渗透在日用人伦中的言传身教,能真实感受却难以表述,日用而不知。家风像一种“风”,无形无相,却润物无声。我后来想了许久,也只想到普普通通的四个字:尊老爱幼。

在我儿时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三代同堂,不仅爷爷奶奶,后来外公外婆也都住到我们家,直到去世。父母晨昏定省、尽心尽力,我们耳濡目染。而父母把我们姐弟俩都培养到重点大学,继而又帮我们带孩子,一路的含辛茹苦,我们更是切身感受。

但这毕竟还是我们自家门里的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的记忆里,老家邻里关系特别融洽,街坊邻居,亲近热络得很,印象中邻家的厅堂都是半开放的,出入就像自家一样,仿佛自己身在一个很大的“大家庭”中——这样的氛围,实在是很养人的。我想这和父母的热心肠不无关系,特别是父亲是医生,镇上很多人找他,他也乐于无偿帮助他们,在充满好心好意的来往中,酝酿了这样的人情厚度。我的爱人和岳父岳母来自比我老家更乡土的建德山里,每次去到那里(以及来杭帮我们带两个孩子的相处中),都让我感受到大山里淳朴敦厚的礼乐风景和乡里乡亲间的温暖情意。

我们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家”是一个人连接和通往“大家”(社区、社会)的纽带。“大家”的安乐,源于一个个“小家”的幸福,而“小家”的幸福,有赖于“大家”的安乐。所以中国人讲“家”,根植于自家,又不离大家。

我们一家人把这种对“家”的理解,也从乡土小镇带到了杭州。

我在社区创办了生生学堂义塾,义务带孩子们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读国学经典、做传统游戏、在小区放映经典电影、到楼顶天文观测、到野外亲近自然等等。如今大城市里的小区,独门独户,少有可以滋养、安顿生命的公共生活,而生生学堂正是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的空间和平台,让“大家”建立更多感情连结、更多相互信任和关怀。正如志愿者张老师所说:“自从有了生生学堂,小区的幸福感增加了”。我还在校内外发起无形书院(包括经典会读、日新晨读、人文行走等)、健心房沙龙,创建公益网站(www.sssch.net)、开展公益心理咨询、公益讲座、公益赠书等等。这些活动,前后已经开展了十六七年了,我越来越发现,在自己身边力所能及做一点有助于他人生命成长的事,自己也能其中获得成长,自家和大家共同成长。

我父亲则在社区发起了“周三义诊室”。大城市里,老人有点小毛小病去医院,看诊只有几分钟,坐公交、排队、挂号、候诊……却要费大半天。父亲自己七十多高龄,坚持每周三到老年活动室免费为居民们看诊,至今已有五年,看了几千人次,每次他都极其耐心地给老人们答疑解惑。除了日常的义诊,父亲还经常上门紧急救助。张大伯有肢体残疾,有阵子老是头晕、嗜睡,很担心自己是不是生病了,父亲知道后上门问诊,为张大伯做了全身检查,让他安心。一天晚上,空巢老人顾阿姨突然心跳加速、肚子疼痛,社区联系到我父亲,父亲放下电话就赶过去,初步检查不乐观,赶紧拨打120,当晚顾阿姨就在邵逸夫医院接受了手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想这就是父辈传递给我们的家风吧(虽然他们从不曾这样说过)——给老幼尊重和关爱,并把这真心诚意的感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乃至陌生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杨海锋老师的家庭曾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家庭、杭州市最美家庭、杭州市幸福家庭,其个人也曾获第四届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等。事迹曾得到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光明日报、青年时报、浙江日报等诸多媒体报道。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