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e课堂·讲学之风 >> 内圣外王 >> 从人文讲起 >> 文章详细

2006年前讲孔子的提纲(之一)(“从内圣到外王”公选课,经整理)
作者:杨海锋 发表时间:16-11-15 点击率:6546

【这些提纲,是我当时(2006年前)对孔子很粗浅的认识,仅供参考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季通云:天先生伏羲尧舜文王,后不生孔子亦不得,后又不生孟子亦不得,二千年后又不生二程亦不得。《朱子语类》卷九三

*季通,即朱熹最得意的弟子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唐子西,即唐庚,北宋诗人。

没有孔子,我们的世界就少了一片人文之光的照耀。

 

 孔子的时代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后期73(虚)岁。

孔子诞辰:928(有争议。正如耶稣诞辰也有争议,约定为公元11225日——圣诞节)。928日是台湾的教师节,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有影响的私学教师。

“就现代学术界可以断定的而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个很有影响的教师,而更为重要的和独一无二的是,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春秋:前770年(周平王迁都:镐京→洛邑)~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文化繁荣,群星闪耀,百家争鸣。

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公元前500年前后(前800年到前200年)在古希腊、古犹太、古印度和古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第一流的思想家,不约而同地完成了人类文明的奠基活动。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熖,自那以后,情况就是那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69),《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

 

 孔子的身世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史记》:“其先宋人也”),而宋国是殷商遗民的封国(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商丘,后建立宋国),所以孔子也自称“殷人(《礼记·檀弓上》:“而丘也,殷人也”; 《史记》:“予始殷人也”)。孔子是殷商的后人,所以姓子,是他的氏,这个氏取自先祖孔父嘉的字。孔子名丘,字仲尼,仲,排行老二(这就是后来贬称他“孔老二”的由来)。

孔子的六世祖,宋国司马孔父嘉(字孔父,名嘉),被太宰华父督所杀(华父督见其妻美而艳)。孔父嘉的子孙为避祸逃到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字叔梁,名纥)是当时有名的武士(《孔子家语》中称其“身长九尺,武力绝伦”),因屡立战功而被任命为陬邑宰,陬邑就是孔子的出生地。

到孔子的时候,地位就更低下了。《史记》: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也就是说在当时人眼里,孔子连“士”都算不上。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很多粗活都干过。

 

《史记》里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父亲(叔梁纥)在和他母亲(颜征在)野合而生孔子。什么是“野合”?通常认为不是“野外交合”,而是“不合礼俗的结合”:年龄悬殊(老少不偶),未经媒聘私生子)等等。

叔梁纥之前已娶过一妻(生了九个女儿)、一妾(生了一个儿子:孟皮)。

顺便说一下孔子的家人。

《孔子家语》: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之女,一岁而生伯鱼。伯鱼之生,鲁昭公使人遗之鲤鱼。夫子君之赐,因以名其子也。”孔鲤的儿子是子思。孔子还有个女儿,《论语·公冶长》中有子谓公冶长,可妻也……以其子妻之。孔子把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学生公冶长。

关于孔师母,未见更多的记载。或许我们可以从《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等话语中,捕风捉影一下。

 

 孔子的模样

《史记》中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根据吴承洛《中国古代度量衡史》的推定,周尺一尺折合到今天是19.91cm。“九尺有六寸”相当于191多——标准的山东大汉(鲁国在山东)、标准的“大丈夫”(一丈长的男人,当时一丈相当于两米不到一点)。司马迁强调“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可见孔子不是一般的高。

孔子不仅高大,而且孔武有力。《淮南子·主术篇》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于狡兔,力拒城关,能亦多矣。(勇猛比得上齐国勇士孟贲,跑步速度能追上野兔,还能举起城门上的门栓)《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射箭,观看的人围得水泄不通)

后世“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文人,面对孔子,是不是会感到惭愧呢?

我很喜欢《论语·雍也》中里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正是孔子的写照:“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君子。”质是生命本有的野性活力,文是后天附加的文化修养。让我想起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之研究》)

 

《史记》中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wéi是低洼地区周围防水护田的土堤。圩顶就是说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像山丘一样,所以取名为丘。

《荀子·非相篇》:“仲尼之状,面若蒙倛”,是古代术士驱鬼时所戴的形状可怕的面具。

民间传说他有“七露”:唇露齿,眼露白,鼻露孔,耳露窿。

明·张岱《夜航船》:“仲尼生而具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牛唇,昌颜,均翼,辅喉,骈齿,龙形,龟脊,虎掌,胼胁,参膺,圩项,山脐,林背,翼臂,注头,隆鼻,阜颊,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面如蒙倛,两目方相也,手垂过膝,眉有十二采,目有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望之如仆,就之如升,修上趋下,末偻后耳,视若营四海,耳垂珠庭,其颈似尧,其颡似舜,其肩类子产,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身长九尺六寸,腰六十围

孔子的相貌未必真的那么“丑”(只是有些不同于常人),后世夸张,可能是出于认为“奇人必有异相”的心理。

 

 孔子的生平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大略:

20多岁~50岁,开办私学

20~30岁,四处求学。韩愈《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刘向《新序》:“孔子年二十三岁,始教于阙里,颜路、曾点、琴张之徒,往受学焉。

《左传·昭公十七年》:“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27岁时,郯(tán)子来鲁国访问,孔子去拜访他,深信“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周王朝日益衰落,使得许多文化官员、文物典籍流落民间),这使他更坚定了办私学的志向。

51~55岁,摄职从政

孔子一生中唯一一段从政经历。孔子确实有过出色的政绩。《史记·孔子世家》: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从政期间比较突出的事迹有:外交上“夹谷之会”(齐鲁的一次会盟),内政上“堕三都”(试图削弱“三桓”的力量“强公室,弱私家”)。

55岁那年,孔子离开了鲁国,从此走上了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颠沛流离的“文化苦旅”。孔子从出生到55岁,孔子基本上待在鲁国(其中35岁时鲁国内乱,避战乱至齐,37岁回鲁)。

55~68岁,周游列国

孔子流亡十四年,具体的行程,即何年何月离开何处至何处,又在什么地方滞留多久,学者费了很大心力考证,但还是有很多疑点。大致行程如下(基本上在今山东、河南境内):

35-37 国)

55 (十月后离去,后又多次到卫国)

56 欲至陈(往而未至),过地,被匡人围困五天;

欲至晋(边境逗留),过地,又被蒲人围困;

返回

57

58 居鲁

59 欲去晋不得,来到

60 ,过,过,至

61 在陈(此后三年主要以陈为据点,多次往返于陈蔡);去陈至

62 在蔡;自蔡至

63 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后被楚人相救,由

64 在卫

68 由卫国返回

68~73岁,回到鲁国修诗书、教弟子

周游列国回来,孔子已经68岁了,在人生的最后几年,继续修订诗书、教育弟子。依然元气满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然也时有“吾已矣夫”、“吾道穷矣”、“ 甚矣吾衰也”的苦闷。69岁,(儿子)孔鲤死了;70岁,颜回死了;72岁,子路死了……

《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去世前的情景,令人动容:“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