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e课堂·讲学之风 >> 讲学之风 >> 经典常谈 >> 老子大义 >> 文章详细

《老子(道德经)》第12章
作者: 发表时间:16-08-03 点击率:2663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青赤白黑。[三原色+原色可以调配出其他颜色,其他颜色却不能调配出原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RGB模式:RedGreenBlue)。颜料三原色:红黄蓝(精确地说是品红、黄、青)。]

问个题外的问题:“青”到底是什么颜色?本义是绿色:如青草、青菜、青山、青春。《释名》:“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青的上半部分为“生”, 作物还未成熟(生)时的颜色,或者说作物刚刚生长出来时的颜色。另外还可以是蓝色:青天、青花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黑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阮籍的“青白眼”(青眼是指黑眼珠,青睐、垂青就取此意)。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宫商角juézhǐ羽。我们常说的“五音不全”的五音。

 

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酸甜苦辣咸。

王弼注:“爽,差失也。”差错、失误的意思。屡试不爽、毫厘不爽、爽约的爽,也是这个意思。

《淮南子·精神训》:“五味乱口,使口爽伤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都是马字旁),纵马疾驰,骑马奔跑。

畋,打猎。《广韵》:“畋,取禽兽也。”

高亨:“发’字疑衍,‘心狂’二字,其意已足。此文‘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口爽,令人心狂,令人行妨。’句法一律,增一‘发’字,则失其句矣。盲为目疾,聋为耳疾,狂为心疾,故古书往往并言。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3章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反说正说。行妨,操行、行为受到妨害,也就是为“盗”之类的行为。

帛书本,“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在“令人行妨”后。

 

连起来: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各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各种味道让人味觉麻木;纵情于狩猎,让人心发狂;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都是纵情声色,追求感官刺激。

现代社会的人,越来越追求“重口味”(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这个词会流行开来呢),因为感官在超负荷的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的刺激下,日渐麻木。越是麻木,越是要重口味来刺激,恶性循环。

目盲,就是看不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耳聋,就是听不到自己的心声;口爽,就是体尝不到生活的真味;心发狂(心理问题),如现代文明日益严重的心理疾病;行妨(行为问题),如发达社会令人头痛的犯罪率。

引一段《大学》中的话相参: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所以圣人只求饱腹(自身真实受用),而不求耳目等感官的满足。去彼取此,彼指“为目”,此指“为腹。为腹——内求、为己;为目——外求、逐物。王弼注:“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

《圣经旧约·传道书》:“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眼耳等感官的享受,无法满足人心灵上的需要。

此章可与3章并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腹即“实其腹”。

 

陈鼓应引述:“在这里老子提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他目击上层阶级的生活形态: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淫佚放荡,使心灵激扰不安。因而他认为正常的生活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俗语说:‘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物欲的生活,但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为‘腹’,即求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留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因而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而持守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今日都市文明的生活,芸芸众生,只求物性的满足与发泄,灵性的斫伤到了骇人的地步。我们可以普遍地看到人心狂荡地情景,读了老子地描述,令人感慨系之。

 

引南怀瑾的一段话(深有感触,所以不惜大段引在这里):

“本章原文,文从字顺,大家读了就很明白,用不着多加解释。现在我们只从实际的经验上,提供一些报告,以为大家的参考。

像我们这一时代的人,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大半是由古老的农村社会出身,从半落后的农业社会里长大,经过数十年时代潮流的撞激,在艰危困苦中,经历多次的惊涛骇浪而成长,从漫长曲折的人生道途上,一步一步走进科技密集、物质文明昌盛的今日世界。回首前尘,瞻顾未来,偶尔会发出思古之幽情,同时也正迷醉于物质文明的享受。

例如由我们所看到的长辈,以及我们这一代,从幼小的时期,在一盏半明半灭的青油灯下,“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诗书,慢慢到了有了洋油(煤气)灯,再进到电灯(日光灯),以及彩色电影和彩色电视的今天。

由惯听农村俚语的民俗歌谣,到达无线电的收音机,再进而发展到“身历声” 的高级音响,欣赏世界各地的名歌妙曲。

由穿钉鞋,打油纸雨伞,踩着泥泞的道路,上学堂读书,到骑脚踏车、摩托车,甚至驾驶私家轿车(汽车)亲自接送孩子们上学读书的场面。

由老牛拖车,瘦马蹇驴,单桨划船,到达机帆船、轮船、油轮货柜。由仰头上空看四翼飞轮机开始,到达随时可以乘坐喷射航机环游世界的今天。

由磨墨涂鸦到打字影印的数十年来,不敢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所读过的书,无论在白天或灯光下面,并不亚于现代青年的努力用功,可是用到现在,老眼还不太过昏花。当然在年轻的时候,也没有现代青年的近视水准。同时,也不会因噪音的干扰而造成听觉不灵。

但在物质文明的现代呢!由自然科学的进步,发展到精密科技以来,声、光、电、化等的科技进步,促使声、色、货、利的繁荣。满眼所见,传闻所及,由父母所生,血肉所成的五官机能,好像都已走样。无论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不另加上一些物质文明的成品,反而犹如怪物似的,而且应用失灵,大有不能全靠本来面目应世之慨。

我也报告一点我的实际经验。

我是1977年出生的,刚经历了文革的中国社会,或许比1949年以前更加的无“色”乏“味”(“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第二年1978年,中国大陆就开始改革开放了,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南怀瑾先生所说的煤油灯、油纸伞等还是我儿时生活中是很常见的)。90年代以后,整个社会更加迅速地趋于世俗化、物质化,1995年,我又从相对闲静的乡土社会(小镇菱湖)来到了令人眩惑的大都市(杭州)。
我是在一个日渐“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的成长历程几乎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完全同步),短短十几年,前后环境的反差很大。这个过程,充满了欣喜(科技的发展、工商的繁荣,带来生活上的极大享受和便利,特别是互联网),也伴随着不安。
因为小时候那种安闲、淳朴的生活经验,始终在我的血液中,而我越长大,离这种感受似乎越远,同时也越怀念儿时“闾里风日闲静,有人家笑语”,生活条件虽然差却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简单的快乐。南怀瑾先生说“偶尔会发出思古之幽情,同时也正迷醉于物质文明的享受”,这是十分贴切的心理描写。五色、无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等等,喂不饱我的心灵(这或许也跟我内向的性格有关)。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中国文化,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不是粗暴地排斥、禁止欲望(旧文《关于“克制”欲望》),他们真正反对的,是深陷于欲望之中,自己不能做主,沦为欲望的奴隶。希望我们不要被外在的东西,扰乱了生命本来的自然节奏。

所以千万不要把这一章解读为老子反对现代文明、反对社会发展。

中国文化,不排斥声色货利,但它更强调的,是彰显人的主体性、自发性,人要做自己的主人,“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人的生命若只是被外界的声色货利所拨动,就成了一个“死”物了。正如陆九渊所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人精神在外,至死也劳攘,须收拾作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苏辙《老子解》:“视色听音尝味,其本皆出于性,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及目缘五色,耳缘五音,口缘五味,夺于所缘而忘其本,则虽见而实盲,虽闻而实聋,虽尝而实爽也。圣人视色听音尝味皆与人同,至于驰骋田猎未尝不为,而难得之货未尝不用也。然人皆以为病,而圣人独以为福,何也?圣人为腹不为目。目贪而不能受,腹受而未尝贪,故也。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于内者也。”

对物的态度上,儒、道都强调主体、强调超越,但又有不同。我们可以体会一下这些用词:儒家——爱物(《孟子》)、格物(《大学》)、开物(《周易》),接纳物、运用物。道家——“外物”、“无物累”,追求“无待”(和物保持距离,或者摆脱外物的羁绊)。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