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身心自助·心理/中医 >> 心理专题 >> 内向性格 >> 文章详细

《内向的人如何改变》(摘自:知乎专栏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心理随笔)
作者:知乎专栏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 发表时间:15-07-01 点击率:2135

摘自:知乎专栏 动机在杭州(陈海贤)的心理随笔

内向的人如何改变(一)?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擅长结交各式各样的人来积累人脉,如果你不擅长滔滔不绝地推销某种商品、某个观点甚或你自己,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通过呼朋唤友找乐子,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乐观、自信、阳光、能干、勇敢、有领导力、能言善辩、大众情人,你大概同时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

很久以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内向外向概念的时候,他其实是说,有些人会把生命力指向外部世界,致力于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另一些人会把生命力指向内心世界,致力于了解和改变内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向这么一个原本中性的词,变成了代表敏感、保守、脆弱、悲观、孤独冷漠、沉默寡言、顾影自怜范的贬义词。以至于童年时代一句来自长辈或朋友的你太内向了的评价,会自然就带出来怜悯、同情甚至谴责的意味,让我们有秘密被看穿的羞耻感,并一下子脸红到脖子根。

内向的人渴望改变。我遇到过很多来访者,他们迫切想要跟我探讨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外向些,彷佛内向是他们的原罪,是一切生活问题的根源。对很多人改变内向的性格,也成了很多人自我完善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目标。

内向者需要变得外向吗?有两种典型的看法:一种是鸵鸟派,认为内向者无需改变,重要的是,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势、接纳自己。内向者当然有自己的优势。有一个理论是说,内向者之所以内向,是因为他们的神经类型更加敏感,因此,外在信息较少的环境会让他们感到舒适,而刺激过度的环境会让引发神经的信息过载,让他们焦虑。相反,外向者的神经比较大,需要更多更强烈的外界刺激才能让他们觉得舒适。内向者的神经更敏感,这让他们对细微之处有更多觉察。敏感有时候会造成麻烦,但有时候也很有用。比如,内向者更容易因为一些微小的响动干扰睡眠,但如果深夜大家都熟睡时宿舍着火了,外向的人就会欠内向的人一条人命了。内向者对美更敏感,所他们更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很多人成了文艺青年和豆瓣党。人际关系上,内向的人更容易对别人产生怜悯和同情——这是助人的基础,内向的人也更容易为自己的过错感到内疚和自责——这是道德的基础。此外,因为容易焦虑,内向的人更会为事情做提前准备——如果他们还没有被焦虑压垮的话。所以内向的人也可能更靠谱。鸵鸟派就像鸵鸟一样,一头扎进自身优势的沙堆里,对社会要求视而不见。鸵鸟派觉得,社会的要求那是社会的偏见,既然内向的人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不安心做个内向的人呢?

鸵鸟派之所以是鸵鸟,是因为从性格完善和社会适应的角度,任何性格的标签都不应该成为拒绝成长的借口,内向也不能。

另一种是斗鸡派。他们永远斗志高昂,对变外向有打了鸡血般的热情。他们觉得既然外向的人看起来更成功、更快乐、更能获得社会认同,内向的人如果不想方设法变外向些,简直就是不思进取。

很多人尝试过变外向的努力,尤其在青春期。我见过一个学生,他非常外向。在一个活动中,他主动和所有同学打招呼,组织大家搬凳子、拿道具,在讨论中积极发言。在一次活动中,他讲起他的故事。他说他曾经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经常觉得孤单。来到大学后,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外向的人。他意志坚强又有行动力。下了决心后,他抓住每个机会和别人说话,参加各种聚会和活动,有发言的机会他一定要强迫自己发言。他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变得更积极自信了。同学都把他当作外向的人,甚至根本不相信他曾经内向过。

我原先一直把它当作一个内向可以改变的励志故事。现在我也依然佩服他为改变所作出的努力。但有一天他忽然告诉我,他经常有一种隐隐的不安,觉得他好像是在装成某种样子,在扮演某个人而不是他自己。有时候他会情绪低落,觉得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这并非个案。很多曾努力改变性格的人都告诉我,在很长的时间内,他们都有某种在扮演某人的不安感。最初我以为,这只是因为行为改变的时间不够长,我们还没有习惯这种改变。但是这种不安感的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让我逐渐相信,某种程度上可能真有一个真实的我,偏离这种真实的我会让我们感觉不安。

这是说内向的人是无法改变的吗?当然不是。                                                     

在讨论改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区分技能提升和人格改变。就具体的技能训练而言,无论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都有改善的空间。只不过在诸如社交、公开演讲等领域,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容易焦虑,也因此被误认为更不擅长。内向的人要在这些领域取得进步,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些领域找到你的优势,让优势引领你去改变。

历史上受过内向困扰的名人有林肯、罗斯福、爱迪生、莎士比亚和我。其实几乎每一个内向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在某些被认为只有外向的人才能做得好的领域取得进步的故事。既然其他名人故事历史太悠久,我就讲自己的好了。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其中一个表现,是在众人面前讲话会让我恐惧。我总担心自己在讲台上会失控,而失控也总是伴随着对失控的焦虑准时到来。我会结巴、忘词、面红耳赤,紧张到虚脱。每一次上讲台都像受刑。因为焦虑,我想学心理学,于是读了师范院校。但在师范院校读书,经常因为忽然想到将来某一天可能站上讲台而焦虑万分。

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容易焦虑,你很容易在其它方面也怀疑自己,你觉得自己藏着一个重大的秘密,不能让别人知道。于是你开始畏手畏脚,你的生活也因此变得狭隘了。这是内向的人经常出现的问题。

我就这么在焦虑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的大学生涯。直到研二的时候,有一个叫海淀走读大学的学校要找一个研究生做兼职的心理学教师,教变态心理学。我那时候很缺钱,犹豫了很久,一狠心把活应承下来了。

几乎从应承下来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了。我一连做了好几天噩梦,梦见自己在讲台上,众目睽睽之下,手足无措。我也尝试过做一些积极点的想象,比如想象某个女生在课上冲你抛媚眼之类,但是没用。改变有时候很难,原因就在于,如果你只有失败经验,没有成功经验,你都没有想象自己成功的素材,但你想象自己失败却很在行。在我的想象中,无论我在课堂上会怎么失败,那一定很丢人。

审判的那一天终于来了。我早早地到了教室,整理好教案,擦好黑板。当我站上讲台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很自信。因为认真备课,我了解自己要讲的内容——当然可能也因为讲台下稀稀拉拉只坐了5个学生,他们还自顾自地玩着手机。这和我想象中的千万双眼睛盯着你,差别太大了。

我实在不好意思把海淀走读大学叫作野鸡大学了,因为我短暂的教学生涯就是从那里开始的。就这么几个少数的听众,让我开始学习在众人面前讲话,让我积累起了成功经验,并开始喜欢教学。现在我在学校开一门很受欢迎的通识课,上课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不再害怕学生的目光了,相反,能够把他们的目光从手机上吸引过来,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我通常是命令的)。和知乎的分享精神一样,其实知识分子(就让我满足下虚荣心吧)内心都渴望有一个讲台,来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观点。况且我和学生分享的还是没有专业壁垒的心理成长和幸福之道。虽然在每次课开始之前我仍然会紧张,但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想多了。分享的快乐会很快让我忘却这种紧张。

当然这算不上太成功的故事,我只是做到了很多普通人不用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我之所以把它讲得像个成功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蕴含了内向的人改变的一些基本道理。我的经验,改变是无法凭空发生。真正有效的改变,需要两个支点。第一个支点,需要你能积累相关的成功经验。它会改变你的预期,让你自信。第二个支点,是在这些让你害怕的领域,你要有一些自己的优势。我的优势在于,我总是试图把书上或学术文章中看来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建立联系,思考它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并把这种思考与大家分享。是总结和分享的欲望,让我克服了讲话的恐惧。

但我并没有真正变得外向。当在马路上偶遇领导或其他重要人物的时候,我仍然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而且无一例外地忽然忘了他们的名字和职位。我没能在这个领域找到我自己的优势,所以只好随它去了。

(广告之后回来。(一)先给大家灌些鸡汤,(二)讲改变的限度,我会讲一个壁龛理论,(三)讲怎么寻找自己的优势。我有拖延症,请大家监督。)

 

内向的人如何改变(之二)

谢谢大家的监督。我回来了。

内向的人能变得外向吗?在这个问题上,鸵鸟派(认为内向不需要改变)和斗鸡派(认为内向的人应该努力变外向)的争论,涉及到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议题:人的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是稳定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可变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理学家都在为这个议题争论不休,并据此分成了人格派和情境派。人格派的心理学家相信3岁看大10岁看老。如果10岁时你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么50岁时仍应该是。如果你在工作中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你在生活中也应该是。人格心理学家发明了16PFEPQ、大五人格理论、MBTI、性格色彩学说、星座理论(这个?)……这些人格测量理论和工具都基于同样的假设:人的性格是相对稳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管理和控制。

内外向当然是人格派心理学家发明的重要人格维度。按人格派心理学家的说法,一日内向终身内向,如果你变外向了,不是你有问题就是人格测验有问题。

与此相反,情境派的心理学家觉得,世上本没有内外向,说的人多了,也才有了内外向。内外向压根就不重要,你所在的情境和你在情境中扮演的角色,才是决定行为的关键。按情境派的说法,我在讲台上自信健谈,并不是因为我外向,而是因为我在扮演教师的角色。也许在课下的教务会议上,我又变得内向害羞了。情境派常爱提起的一个实验,是斯坦福大学的津巴多教授所做的囚徒实验。实验中,他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改造了几个囚室,让一半的被试扮演警察,一半的被试扮演囚犯。不管这些被试是内向还是外向,扮演警察的被试开始变得盛气凌人,仿佛他们真有处置别人的权力。扮演囚徒的被试则开始变得畏缩自责,仿佛他们真犯了罪。显然在这个实验中,情境和角色才是决定行为的关键,人格不是。

有时候,我们喜欢给自己的性格贴标签。一旦贴上标签了,就好像得到了心理学专业认证盖章了一样,有了安全感和认同感。哪怕是内外向这样明显不够洋气的标签,也有一些朋友为贴不上着急。为什么我在陌生人面前内向得要死,在熟人面前外向得要死为什么我在工作中很外向,在生活中却很内向?情境派的心理学家,给了你们解答。

人格和情境的说法都有道理,但都太绝对了。一方面,内向是先天敏感的神经反应类型和后天教养共同的产物,它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稳定的特质。另一方面,确实有很多内向的人根据角色的要求表现出了外向的特征,他们可能是好的演讲者、好的领导、好的销售、好的谈判专家。事实上,几乎没有哪种角色,内向的人确定无法胜任。有些人因此觉得,没有所谓的内外向,只有你习惯不习惯。

是这样吗?

苏珊.凯恩写过一本叫《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书。这本书致力于纠正社会对内向者的偏见。在书中,作者采访了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布兰恩.特里尔教授。特里尔教授是典型的内向者。讲台上的他神采奕奕,是哈佛最高教学奖3M奖的获得者,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讲台下的他却敏感害羞,喜欢生活在加拿大郊区的森林里,喜欢安静和独处,排斥社交活动。对于他是如何胜任外向者的角色的,特里尔教授提出一个关于改变的自由特质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既有固定特质,也有能供自由发挥的自由特质自由特质能够被我们灵活地运用,去发挥自身优势,扮演和固定特质相悖的角色,以达成自己的目标。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内向的销售,你对赚钱和成功有非常强烈的渴望,你仍然会逼自己去努力与客户打交道。你的动机越强烈,这种自由特质就越能被发挥。

简单粗暴的社会分工并不关心你是一个内向的人还是一个外向的人,它只要求你扮演好某种角色。当我们运用自由特质努力扮演好了外向者的角色的时候,我们也会困惑,是不是我们真的就变外向了?

虽然自由特质能够让我们扮演超越自己性格的角色,你仍然无法通过扮演,成为另一个人。自由特质再发挥,也无法完全掩盖人固有的特质。

第一篇文章中,我说到刻意表现外向时所产生的虚假感,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共鸣。很多朋友讲到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试图变外向,甚至成功变得外向后产生的不安感。

自由特质不是让你成为另一个人,而是让你通过在某些时刻扮演超越自己性格的角色,换取在其它时间做自己的权力。你越是想在某些场合扮演好超越自己性格的角色,你越需要在其它场合做回真正的自己。

一方面,当我们扮演某个角色时,我们的大脑处于高度的自我监控状态。大脑需要刻意注意每个刺激,思索每个反应。这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和能量,容易让人疲惫。另一方面,你的内心其实已经有一个关于自己内向还是外向的自我认同。当我们努力想变得外向时,我们是在否定这种自我认同。这对自尊是一种伤害,很容易产生一种背叛自己的感觉,让人沮丧。

所以,扮演外向是为了允许自己内向,允许自己内向也可以变得更好。内向的人需要一个恢复壁龛,这个恢复壁龛就像是人的能量充电器。当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冲锋陷阵之后,你需要回到这个恢复壁龛,独处静默散步养花,远离喧嚣,找回自己,让消耗的能量得到恢复。你不能试图变成另一个人。要超越自己,你必须同时保持自己的本色,认同自己。只有认同自己,你才会有更高的自尊,而高自尊是改变的基础。

这是内向者在接纳和成长、鸵鸟和斗鸡之间取得平衡的重要方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扮演都会产生虚假感。当我们发挥自己优势时就不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对性格改变忽然就变得重要了。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我们下节课再谈。

内向的人如何改变(之三)

第一篇文章的评论区,有人说,内不内向不是问题,自不自信才是问题。确实如此。当我们讨论内向的人如何改变时,我们想讨论的不仅是内向的人如何变外向,也是我们怎么才能变得更自信、更乐观、更有意志力与行动力等等。不过这样的议题太大,没法在一篇文章中写尽。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来讲,怎么找到自己性格的优势。

关于性格优势,我有很多故事可讲。我的课程的作业之一,是每个人都要想一个真实的,能体现自己性格优势的故事。分享课上,我听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安静文气的女生,一说话就脸红。她说她小时候家门口有条小河,河水非常清澈。随着她长大,这条河逐渐变得暗淡,上流不时漂来一些垃圾。她每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到河边捞各种垃圾。可是垃圾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她终于意识到,她再怎么捞,也没法让河水清澈了。她在河边绝望地哭了。她说从那时候开始,她就想从事环境保护的工作。还有一个女生,她晕车。有一天晕得快要吐了,正难受的时候,旁边的阿姨递了块糖给她,不知道是糖还是阿姨的善意,她一下觉得自己好了很多。以后坐车,她的口袋里一直都会揣几颗糖,不是为了给自己,而是如果看到有人晕车难受,她就会上去递块糖给别人。另有一个女生(咦?为什么都是女生),为了把自己从动漫游戏中拯救出来,每天回寝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电脑放到衣柜,锁上锁,把钥匙交给隔壁同学保管,这样一个学期,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她们都是些内向的人。可是当她们在讲自己的这些经历时,她们都会变得自信而坚定。这时候我会觉得,内向不内向其实根本不重要,她们的故事,蕴含了比内向更重要的东西。

上两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很多内向的人表现得外向时产生的虚假感扮演感。我从来没觉得,她们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是在扮演。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像在扮演,并不是因为我们背离了自己的性格,而是因为我们背离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当我们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行事的时候,无论我们表现得内向还是外向,我们都会有一种一切本该如此的真实感。这种信念和价值观,与我们的性格融为一体,形成了我们的性格优势。

性格优势到底是什么?它不是内外向这样的人格特质,它还包含了道德、理想、价值判断……它让我们迎接挑战、承担压力、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行为,是我们成长和改变的力量源泉。已故积极心理学家Peterson总结了性格优势的几条特点:

1. 当你表现出性格优势时,你会有真实感及拥有感,一种必然如此的感觉;

2. 当你展示优势时,你会很兴奋。运用这个优势让你情绪激昂,让你欢乐、热情高涨甚至狂喜;

3. 当你发挥这个优势时,你会有快速上升的学习曲线。你会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新方法来加强你的优势;

4. 你会围绕这个优势来规划你的目标;

既然性格优势如此重要,我们该怎么找到自己的性格优势呢?

相比于确定人的性格优势,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对心理问题的诊断显然更在行。他们曾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过细致的梳理和划分,并发展了像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五版)这样精确的诊断系统。积极心理学刚兴起时,积极心理学家Seligman想要做的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仿照DSM体系对人类所有的美德和性格优势进行梳理。这是个浩大的工程,积极心理学家Peterson领导的课题组梳理了几乎所有人类重要的文化典籍,从圣经、古兰经、道德经这样的宗教典籍,到哈利波特这样的流行小说。他们想从中整理出具有普世价值的、能被所有文化和时代承认的、又彼此独立的性格优势。最后,他们总结了6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优势。它们是:

1. 智慧和知识,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和洞察力5种性格优势;

2. 勇气,包括诚实、勇敢、坚持、热情4种性格优势;

3. 仁爱,包括善良、爱、社会智慧3种性格优势;

4. 公正,包括正直、领导力、团队合作精神3种性格优势;

5. 节制,包括原谅、谦卑、审慎、自我调节4种性格优势;

6. 精神卓越,包括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灵性5种性格优势;

很快,这24种优势被编制成了标准的性格优势问卷(VIA-IS)。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网站:: Authentic Happiness ::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语言选择那里可以选简体中文)。该网站有包括中文在内的各种语言版本的性格优势问卷(也有其它积极心理品质测验问卷,做问卷之前需要先注册),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利用这个问卷寻找自身优势。完整的性格优势问卷有200多道题,很多人表示没做完已经崩溃了,如果这样,至少可以确定你的优势不是节制。为了应对不耐心的读者,网站还有一份简版的性格优势问卷, 24道题,效果和你对着我上面美德和优势的介绍做自我反省差不多。

有人说心灵鸡汤的问题,主要是没给勺子。很多人给了勺子也不愿意用,最好能有人喂。虽然很多人对自己的性格优势好奇,但很少有人真愿意花半小时来做这个问卷。如果有人有耐心把它做完了,能在评论区里把结果贴出来吗?(只贴最突出的三个优势就可以了。)

如果你对标准化问卷不感兴趣,你也可以试试自我探索的方法。

方法之一,是你可以回忆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过去的人生故事是一个富矿,它藏着很多关于我们自身性格的秘密。回忆那些真正给你带来成就感的故事,思考这些事背后所反映的你的性格优势,如果可以的话,把它写下来。你会发现,写这样的故事,不是简单的回忆,还是创作。回忆让自己觉得有成就的故事,是一个记忆重构的过程,你不需要强求精确,重要的是,故事所蕴含的关于优势的感觉是否真实。

方法之二,是寻找生活中的榜样。有些人让你敬佩,但这种敬佩是有距离的。你知道自己永远成不了他。另一些人不仅让你敬佩,而且让你希望能成为他。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性格来选择合适的榜样,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道路。当我们看到别人身上某些体现性格优势的言行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这种感觉是确实的。性格优势像每个人的秘密标牌,它深藏某处,却总会通过言行透露出来。你看到这些言行,被它们吸引和感动,是因为你从这些言行中认出了它,它和你所藏的那块标牌一样。思考这些让你感动的言行,它所体现的性格优势,也许正是你也拥有的。

如果说社会环境是大气和土壤,性格优势是我们心中的种子。改变总是困难的,可无论土壤给种子多大压力,种子总会冲破土壤。无论你是花还是树,当种子探出土壤的时候,也许你会看到,很多和你一样的种子,也正发芽。那时候,经历过的挣扎成了你们辨认彼此的标签,而内向,正是标签的一种。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