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生生学堂·童蒙养正 >> 经典诵读 >> 影音·文本 >> 文章详细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12册书+18盘CD)中华孔子学会组编 蒋庆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作者: 发表时间:15-04-16 点击率:3447

CD(MP3)下载

001孝经 弟子规 三字经

002诗经

003A书经

003B书经

004A礼记

004B礼记

005A易经

005B易经

006A春秋经

006B春秋经

007论语 大学 中庸

008A孟子 荀子

008B孟子 荀子

009春秋繁露 中说

010A通书 近思录

010B通书 近思录

011朱子语类 朱子大全集

012传习录 阳明全集

电子书(部分)下载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01:《孝经》《诗经》选(上)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02:《诗经》选(下)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03:《书经》选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04:《礼记》选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10:《通书》选、《近思录》选、《二程遗书》选、《象山全集》选

 

简介

编订宗旨

本《诵本》所选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必读精华。所谓中华文化经典,是指中国历史上长期公认的体现圣贤义理之学的诸经典,即六经、四书、诸大儒代表作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选本;所谓精华,是指诸经典中最能体现圣贤义理的核心价值,即最能体现常道常理所蕴涵的思想精髓;所谓必读,是指作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最基本的经典内容,即不了解这些经典内容就不能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因此,本《诵本》编订的目的,是为了给所有的中国人提供一个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最基本的教程。在当今中国,正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今天中国的儿童,正是明天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担当者。因此,本《诵本》编订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给中国所有的儿童提供一个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最基础的教本。中国文化的复兴必须从娃娃抓起,儿童背诵中华文化经典,从小在心中埋下中国圣贤义理之学的种子,长大成人后自然会明白中国历代圣贤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懂得内圣外王、成己成物、知性知天的道理,从而固守之、践履之、证成之,将圣贤的教诲融入自己生命成长的历程,积极地去参与历史文化的大创造,努力做到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如此,固是儿童将来之福,更是中华文化复兴之幸,亦是编订本《诵本》的期望所在。

诵本特色

本《诵本》具有以下特色:

(一)本《诵本》具有传统上的正统性----本《诵本》所选,均为中国传统的圣贤义理之学,圣贤义理之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各种类型的学校中进行经典教育的正统内容,即传统私学、私塾、官学、书院中教授的都是圣贤义理之学。因此,圣贤义理之学具有中国历史长期公认的正统性,其它的杂学均不得列入传统经典教育之列,故本《诵本》只选传统上具有正统性的圣贤义理之学。

(二)本《诵本》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本《诵本》所选,包含了中国传统圣贤义理之学中的完整内容,即包含了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学、子学、理学和心学。《孝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经学,《荀子》、《春秋繁露》、《中说》是子学,濂洛关闽是理学,阳明学是心学。故诵读本《诵本》,可以全面地了解圣贤义理之学的完整内容。

(三)本《诵本》具有教材上的权威性----本《诵本》所选,均是中国古代学校中长期使用的教材,《六经》是春秋时孔子教授学生的教材,《荀子》、《春秋繁露》、《中说》是先秦、汉、隋末私学中教授学生的教材,《四书》是元以后官学中教授学生的教材,《近思录》、《传习录》则是宋明书院中教授学生的教材。这些教材在中国古代的经典教育中长期使用,没有哪一种教材能超过这类教材在中国教育史上长期形成的权威性,故本《诵本》所选的均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具权威性的教材。

(四)本《诵本》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本《诵本》不仅包含中国圣贤之学的完整内容,在时间上也大致从古到今按照历史进程进行编选。如果按照专家推算伏羲画卦至今约六千五百年,那么本《诵本》所选《易经》到明代《传习录》,时间跨度有六千年。儿童诵读完本《诵本》,就可以依时间顺序系统地感受六千年来的中华文化经典,长大后就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五)本《诵本》具有内容上的精选性----中华文化的正统经典多为古代圣贤所选,如《诗经》、《书经》、《春秋经》是孔子所选,《论语》是孔门后学所选,《近思录》是朱子、吕子所选,《传习录》是阳明大弟子所选,今人本没有资格在圣贤编选之中再选。但当今时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儿童需要接受的知识大量增加,已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按照全本来诵读古代经典,这就需要对经典进行精选,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本《诵本》除《孝经》外,全部都是对中华文化经典所作的精选,如《诗经》在三百零五篇中选九十七篇,《书经》在五十八篇中选十五篇,《礼记》在四十七篇中(除开《大学》《中庸》)选六篇加部分粹言,《易经》在六十四卦中选二十七卦加《易传》三十四章,《春秋经》在二百四十二年中选五十九年;其余经典所选更少,如在朱子浩瀚的著述中只选一万余字,而程子张子只选几篇文章几十条语录。所举这些例子是要说明,本《诵本》所选可谓精中之精,已经包含了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内容。本《诵本》加起来总共十万字,在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经典中只是一个很少的数目,但这十万字代表了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记住了这十万字,就记住了中华文化经典中的核心价值。这十万字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了解的十万字,也是每个中国儿童都必须熟背的十万字。

(六)本《诵本》具有道统上的传承性----按照中国传统的看法,圣贤是文化之本,文化由历代圣贤创造。中国的圣贤,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贤相外,孔子以后中国历代公认的大圣大贤不过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荀子、董子、文中子、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陆子、阳明子十四人而已。本《诵本》所选,除颜子无著述外,均按时代先后精选上述圣贤的著述,故由此选编可以展现古代道统观下一脉相传的圣贤义理之学传统。古人云:尚友千古圣贤,手持本《诵本》而诵读之,正所谓尚友千古圣贤也。

总之,本《诵本》是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精华的系统教本,中华文化的宝藏尽在其中矣!

诵读类型

本《诵本》适合于三种诵读类型:胎教诵读类型、学龄前儿童诵读类型、小学生诵读类型。

(一)胎教诵读类型----怀胎母亲即可有选择地诵读本《诵本》,特别是有选择地反复聆听随本《诵本》捆绑发行的CD光盘课文朗读,让胎儿在生命的最初形成阶段就受到圣贤经典的熏陶,就感到圣贤声音的抚爱,从而对圣贤及经典产生亲和力与仰慕心,出生后诵读圣贤经典无难矣。怀胎母亲可选择《孝经》全文,《诗经》选中“周南”“召南”、“小雅”《鹿鸣》至《南山有台》、“大雅”《文王》至《迥酌》所谓“正风”“正雅”及“颂”反复诵读听读;亦可以选择《礼记》选中《曲礼》选、《礼运》选、《学记》选、《乐记》选以及《论》《孟》《学》《庸》选、张子《西铭》、朱子《仁说》、阳明《大学问》反复诵读听读。经典诵读的实践表明,从经典发出的声音本身就具有一种神圣的力量,其感人化人至巨至深,所以在生命形成的初期尤其需要经典的熏习与护持。

(二)学龄前儿童诵读类型----学龄前儿童指胎儿出生至读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又分两个年龄段:出生至会说话前的婴儿年龄段,会说话至读小学前的幼儿年龄段。对处于婴儿年龄段的儿童,因不会说话,须父母、长辈或保姆每天定时将本《诵本》读给婴儿听,或定时放本《诵本》CD朗读光盘给婴儿听,使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得到经典的熏习与护持。对处于幼儿年龄段的儿童,因开始学说话,父母、长辈或保姆须定时逐字逐句教幼儿看着本《诵本》诵读,让儿童一开始说话时说的就是经典的语言,一开始接触到文字时看到的就是圣贤的文字。幼儿年龄段的儿童至入小学,有五年的时间,这五年的时间非常宝贵,是记忆的最佳阶段,只要每天在父母、长辈、幼儿园教师和读经班教师的督促下坚持背一课,不到三年就可以将本《诵本》背完,然后反复复习,五年就可以将本《诵本》背得滚瓜烂熟。这样,从背诵的意义上来说,幼儿掌握中华文化经典的水平,会远远超过学文史的博士或教文史的大学教授,因为他们肯定背不熟背不完这些经典。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生活的主要时间都集中在家庭和幼儿园,所以父母、长辈和幼儿园教师的督促引导作用就非常重要。只要儿童父母、长辈和幼儿园老师明白了儿童诵读经典的意义与好处,坚持不懈地进行经典诵读的督促引导,儿童就一定会出成果。

(三)小学生诵读类型----本《诵本》设计为十二册,小学六年,十二个学期,每天诵读一课,每学期诵读一册,六年可将本《诵本》诵读完。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一年级上学期----第一册:《孝经》、《诗经》选(上) (62课)

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册:《诗经》选(下) (62课)

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册:《书经》选 (74课)

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册:《礼记》选 (72课)

三年级上学期----第五册:《易经》选 (77课)

三年级下学期----第六册:《春秋经》选 (74课)

四年级上学期----第七册:《论语》选、《大学》选、《中庸》选 (70课)

四年级下学期----第八册:《孟子》选、《荀子》选 (79课)

五年级上学期----第九册:《春秋繁露》选、《中说》选 (73课)

五年级下学期----第十册:《通书》选、《近思录》选、《二程遗书》选、《象山全集》选(80课)

六年级上学期----第十一册:《朱子语要》、《朱子全集》选 (86课)

六年级下学期----第十二册:《传习录》选、《阳明全集》选 (89课)

六年课程加起来共898课,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每天安排半小时在校诵读,如果学校没有安排诵读,学生家长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每天安排半小时在家中诵读或在社区读经班诵读。当然,如果每天能安排一小时诵读,效果就会更好。

诵读方法

本《诵本》设计为日课诵本,每课一百字左右,根据课文自然段落或意群划分有时一课少至六、七十字,有时一课多至一百四、五十字,但多为一百字左右。根据儿童经典诵读的经验,儿童一般半小时反复诵读后可以记住。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社区读经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四种诵读法:系统日课诵读法、系统散课诵读法、自由选择诵读法、系统加速诵读法。

系统日课诵读法----此诵读法每日一课,从第一册开始诵读,按顺序一直诵读完十二册。此诵读法的好处是学龄前儿童可以在三年内系统地诵读完本《诵本》,有两年的时间反复复习,加强记忆;小学生则可以在六年的时间内按课程设置系统地诵读完本《诵本》。按顺序与课程设置系统地诵读完本《诵本》,可以在儿童记忆力最佳的十二岁前完整地记住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十二岁以后记忆力就逐渐下降了。这种诵读法的关键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系统散课诵读法----此诵读法也是从第一册开始诵读,按顺序诵读至十二册,但不是日课,或两日一课,或数日一课。这种诵读法可以减轻诵读的压力,亦可以因应时间的变动灵活安排诵读,但由于时间拖延的跨度大,学龄前儿童尚可在五年内诵读完本《诵本》,小学生则恐怕在六年内难以诵完。这种诵读法适应于因故不能安排日课的家庭、幼儿园、学校和读经班,其补救办法是一旦有条件安排日课马上安排日课,并且可以一日诵读两课或数课来补救。

自由选择诵读法----有些家长、教师有个人偏好,可以不按本《诵本》一至十二册的顺序指导儿童诵读,任意选择其中某册或某篇指导儿童诵读亦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自由选择诵读法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不按顺序但不减内容,一种是不按顺序且减内容。前一种自由选择诵读法虽不按系统但可以全部诵完本《诵本》,其效果与系统日课诵读法相差不远;后一种自由选择诵读法则不能全部诵完本《诵本》,因而不能完整地诵完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此种诵读法的好处是可以照顾到家长、教师的个人偏好和自由,不足之处是没有遵循本《诵本》的系统性。

系统加速诵读法----有些儿童记忆力超强,一日背两课不感到吃力,则可安排一日背两课。这样,按一至十二册系统地背诵完本《诵本》的时间就会提前,学龄前儿童不需三年,小学生不需六年,就可背诵完本《诵本》。但这种诵读法只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特殊方法,要由家长和教师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

总之,在诵读方法上可以不拘一格:可以一日背两课,也可以两日背一课;可以按系统顺序诵读,也可以自由选择诵读。但编订者推荐第一种诵读法:系统日课诵读法。

事项说明

(一)本《诵本》除《朱子语要》是编订者从《朱子语类》和各种朱子语录选本中选出没有序言外,所选全部经典都有序言。在古代,序言非常重要。序言不仅是一篇说理透彻的论说文,论述了经典的产生、源流、中心思想、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还是一篇结构严整、修辞精炼、词语对偶、神韵通贯的美文。因此,序言是了解经典义理的阶梯,也是感受语言美感的佳文。要了解经典,不可不读序言。本《诵本》在经典的许多序言中挑选了一篇最能表达经典义理与最具有语言美感的序言,要求诵读者与经典一道诵读。

(二)在汉语发音时,有些字会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和与之连接的字的声调不同,发生“音变”而形成“变调”现象,如“一”字“不”字等。但按照拼音规则,标音时一律标原调,儿童在诵读时要根据具体语音环境按“变调”来读。关于“变调”的读音,多听本《诵本》的标准普通话CD光盘即可掌握。

(三)古代经典的文字中有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本《诵本》假借字以本字之音读之并以本字注明之,古今字以今字注明之,异体字以正字注明之。凡注明之字均在经典文字右侧以字符底纹小字标出。上述三种文字中假借字最复杂,特别是《诗经》、《书经》中的假借字,不少字已聚讼两千年,至今仍无定说。对这类假借字,本《诵本》只能参考诸家之说择善而从,不敢以为定论。

(四)古代经典流传久远,各种版本中不免有异、衍、脱、讹等现象,造成对文义理解上的困难。本《诵本》参考各种校勘本,择善而从,务使《诵本》能文从字顺,易于诵读与理解,而所选择者不再注明。

(五)古代经典中有所谓“美恶不嫌同辞”现象,如“乱”有“治”义,意思正好相反,为避免产生歧义,本《诵本》在“乱”字下以字符底纹方式标出“治”义,特此说明。

(六)本《诵本》所选经典中有些文章较长,要分成好几课才能诵读完,这样难免对整篇文章会造成割裂的感觉,并且文势亦有所窒碍。因此,对分成几课来读的文章,读完最后一课后,要回过头来连贯诵读全文,直至全文背熟后再进入下一课。

(七)因本《诵本》是诵读本,有些文句过长不好背诵,需要分成短节才易于背诵,但语意连贯又不宜标点;或者为表示语意须稍作停顿才易于理解,但也不宜标点。针对这两种情况,本《诵本》以“ ~ ”符号隔开,在诵读时稍作停顿又一气贯下,既有停顿的感觉又不完全断开,这需要诵读者慢慢体会。

(八)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有恒心,第三要反复不断地复习。有信心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发愿一定要把这十万字的中华文化经典背完;有恒心就会坚持不懈,直到取所背完十二册《诵本》的最后胜利;反复复习就会使记忆达到一定的深度强度,如同学会骑自行车或学会游泳永远不会忘记一样,熟背的经典也永远不会忘记。

(九)本《诵本》为“中华孔子学会”推荐教材,是进行全国“儿童读经评比活动”的统一定本。儿童读经评比活动分为三级:能流畅背完全《诵本》十万字的为第一级,能流畅背完六万字的为第二级,能流畅背完三万字的为第三级。儿童读经评比活动由“中华孔子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定,达到级别者发给“中华文化经典背诵级别证书”,如同“奥数”和英语“考级”一样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结  语

自从中国开展儿童读经活动以来,已有四百万儿童在读经。目前儿童读经活动已经形成了自己系统的读经理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读经经验,这些理念和经验在此处不可能一一详说。因此,选择本《诵本》的家长和教师可以向国内有关儿童读经的推广中心或网站索取王财贵先生与郭齐家先生关于儿童读经的文章和光盘,进一步了解儿童读经的理念与经验,这样,对开展儿童读经活动一定会大有补益。努力吧,全国热心儿童读经的家长、教师和义工们!我们今天在此默默播种,辛勤浇灌,明天----二十年之后----我们的辛勤劳作必将换来预期的成果:我们面前站立的不仅是胸藏《诗》《书》,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年轻一代,而且是按照圣贤教诲立身处事内外打通的新型君子。到那时候,我们该是多么的欣慰啊!

 

当代儒者蒋庆先生历时两年精心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丛书(12册),由中华孔子学会组编,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申报课题实验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丛书目次

册 别
书 名
定 价(元)
第一册
《孝经》、《诗经》选(上)
9.00
第二册
《诗经》选(下)
8.00
第三册
《书经》选
9.00
第四册
《礼记》选
8.00
第五册
《易经》选
9.00
第六册
《春秋经》选
9.00
第七册
《论语》选、《大学》选、《中庸》选

9.00

第八册
《孟子》选、《荀子》选
9.00
第九册
《春秋繁露》选、《中说》选
8.00
第十册
《通书》选、《近思录》选
9.00
第十一册
《朱子语类》选、《朱子大全集》选
7.00
第十二册
《传习录》选、《阳明全集》选
6.00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自序

蒋庆

呜呼,编书岂易言哉!而况为蒙童编书乎!又而况为蒙童编经书乎!传山疏海,定一音则踌躇旬日;义藏理窟,谋一篇而徘徊半载。宝中探宝,寻往圣之至道;金里拣金,应今世之时变。两经寒暑,一聚心力;今日书成,差可告慰。宣圣删述代作之意,朱子训蒙养正之心,于今吾知之矣!吾知之矣!

近世以降,斯文见黜;经书之厄,甚于秦火。学堂废读经,杏坛禁祀孔。于是弦歌声绝,《诗》《书》扫地,国人已不知经典为何物矣!所幸天运往还,斯文重振;经籍复兴,弦歌再起。是编之出,正其时矣。十万之文,经典精华尽在是;十二之册,圣贤法言萃乎此。惟愿吾中华儿童手持一编读之读之再读之,而他日君子之国、大同之世,必在此朗朗读书声中也!

癸未年冬盘山叟蒋庆序于深圳布心山畔之繙经斋

卢跃刚 对话 蒋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欲引导中华文化复兴

    “我实际上描述了一个中华文化的崩溃过程。这个过程反映在教育上……从此,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了经典教育。中华民族成了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种教育的后果:‘礼崩乐坏’,‘学绝道丧’。”  

             经典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价值

卢跃刚(以下简称卢):蒋庆先生,你给我的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粗粗浏览了一下,从《孝经》、《诗经》到王阳明的《传习录》,19部儒家经典,15万字,832课,洋洋大观,工程浩大,是你一个人编选的吗?

蒋庆(以下简称蒋):是我花了两年的工夫编选的。所选都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精华,每课100字左右,是精中选精,正如我在后记中所说,是“宝中探宝,金中拣金”。

卢:你的“精中选精”是什么含义?

蒋:“精中选精”是指精华中的精华,其标准是,经典中最能体现圣贤义理价值的核心部分,即经典中最能体现常道常理所蕴涵的思想精髓。

卢:你的教材对象是3~12岁的孩子……

蒋:蒙童,对象是蒙童。

卢:我看了一下,大人也可以读,很多内容我就没有读过。我注意到,你编的不是读本,是诵本。

蒋:蒙学教育就是背诵教育。孩子12岁以前背诵能力强,称为“语言模仿期”,12岁以后接受能力强,是“理性理解期”。背诵经典就是在儿童记忆力强时记住经典,长大后就逐渐会理解经典的义理内容,如果儿童在幼时不能记住经典,长大哪里谈得上理解呢?所以牟宗三先生说: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卢:读诵经典有一个困难,就是一些汉字的古音与现在不同。我注意到,你编选的《诵本》全部标注了拼音字母。在你之前有人做过这种工作吗?

蒋:已经有多人用拼音给经典注音了,少儿读经的大字拼音本近年来已出了不少,但不系统,不全面,我选遍的《诵本》的特色是系统性与全面性,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经学、子学、理学、心学都包含了。

卢:你在《后记》里说:“寻往圣之至道,应今世之时变。”又说:“近世以降,斯文见黜;经书之厄,甚于秦火。”你立志为孩子编书,似乎有一种应对时下现状的强烈冲动。

蒋:是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主要存在于经典中。或者说,经典是一个民族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价值。这个问题在1912年以前不是问题。

卢:为什么在1912年以前不是问题?1912年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份?

蒋: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与中华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撞。这与从前佛教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挑战不一样,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全方位的挑战。西方文化是一个现代性的文化,社会达尔文主义文化,霸道文化和小人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尊重传统价值的文化,天下主义文化,王道文化,君子文化。

卢:儒家文化崇尚君子,蔑视小人,但是真打起架来,君子可打不过小人,是不是有点“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蒋:这是麻烦所在。接着刚才的话说。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脉络。大的方面说,中国近代史上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有五次大的回应,张之洞、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是“亡国亡种”,而最深刻最根本的问题则是“亡教亡文化”。先从晚清说起。晚清面对西方文化有三种态度:顽固派、洋务派、清流派。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企图守住中华文化的本体,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但是这种提法和实践,把中华文化的内在义理给解构了。在中国儒学传统上,体、用是不分的,张之洞分开了,并且还将理与势、个人与国家这些儒学传统上不分的价值分开了。张之洞说在西方列强面前,个人可以做君子,国家不能做君子;个人必须讲理,国家则必须讲势。这一分,中国文化的“体”是不能指导用的与用无关的“体”了。康有为参加政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保教”,“教”就是中国文化,但方法则是学习西方制度———“君主立宪制”,而孔子只是康有为“改制”的象征符号,中国文化的“体”已是“虚体”了,实际的“体”已是西方文化的“体”了。到了孙中山,孙中山整个理论体系都是西方的了。在“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中国文化仅仅具有“工具”的意义,儒家文化从“体”变成了“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和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体”、“用”都是西方的了。一百年来的历史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保住了种,保住了国,却没有保住“教”。我实际上描述了一个中华文化的崩溃过程。这个过程反映在教育上,1905年废科举,但在学校中还保留了“读经科”,儒家经典还是正规的教材,其目标是培养“华魂洋才”。然而,1912年开始,国民政府把西方文化作为治国之本,蔡元培上台担任教育总长,一上任就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从此,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了经典教育。中华民族成了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种教育的后果:“礼崩乐坏”,“学绝道丧”。

                 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卢:按照这个时间来推断,当今90岁以下的人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也就是说没有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你我的年龄差不多。我相信,你我接触传统文化的时间和途径是一样的。

蒋:在“文革”时期。

卢:确切地说,在1972年“批林批孔”以后。那时出版了一批供批判和学习用的儒、法两家言论,接着又出版了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这个过程,是把孔子以来历代儒家先贤、儒家经典妖魔化的过程,后来又了解到,把儒家先贤和儒家经典妖魔化的时间更早,“五四”时期就提出了“打倒孔家店”,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反思,一脉相承。

蒋:这就是个大问题。你要批判,要反思,起码要了解,不了解,怎么批判,怎么反思?

卢:越不了解,越敢开牙,别人不说,我自己就是如此。数典骂祖,胆子很大,丝毫没有敬畏之心。

蒋:结果让一个伟大的民族失去了精神目标,失去了文化身份。陈寅恪说自己“托命于非驴非马之国”。为什么这么说?前面我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价值主要存在于经典中。”说明经典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东西,安身立命的东西被批臭了,忘却了,就没有了文化认同。说的大一些,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价值没有了,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灵魂飘泊的民族,一个不能回答“我们从哪里来”,也不能回答“我们到哪里去”的民族。亨廷顿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世界几大文明的历史、现状,他画了一个表来标示,其他几大文明下面,他都明确地标明其现代形态和性质,如西方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惟独没有标示现代中国文明的形态和性质,而是画了一个“?”。我把这个问号叫做“亨廷顿问号”。这个问号对我刺激很大。还有更刺激的,亨廷顿认为,中国已经没有了文化自我,患了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

卢:你是个典型的“文化危机论”者。你在《政治儒学》中说:“依中国人的历史观,亡国不可怕,亡国可以复国,社会生活依然存在;亡天下亦不可怕,亡天下亦可复天下,社会生活亦依然存在;中国人最怕的是亡文化,亡文化即意味着亡价值,亡价值则使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可能,是人类万劫不复的灾难。”今天,不仅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儒家经典教育,而且儒家经典又被“五四”启蒙思潮和革命思潮批得臭不可闻。那么,我要问你,你认为的中华文化还存在吗?

蒋:还存在。

卢:在什么地方?

蒋:在草根阶层,在隐形的社会心理积淀层面。在这些层面,文化记忆还没有丢失。

卢:你心目中理想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

蒋:有很多意义上的中国人,比如法律意义上的中国人,人种意义上的中国人,语言意义上的中国人,但是我认为,这些意义上的中国人不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中国人,最根本意义上的中国人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内圣外王”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所追求的人格目标。“内圣”,就是内心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外王”,就是能从事各种实际的事业。儒者加专家,“华魂”加“洋才”,就是中国文化的教育理想。所以,我的教育理想,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教育理想,就是培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也就是培养“内圣外王”、“华魂洋才”的经世人才。

卢:可是我们今天还没有完成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且你定的标准是不是太高了?

蒋:不高。从近代看,我们应该承认,西方文化是巨人,我们是矮子。问题在于,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明,面对船坚炮利,我们的文化自信被摧毁了。

卢:你前面说西方文化是霸道文化和小人文化,现在怎么变成了巨人文化,而我们的君子文化变成了矮子文化?

蒋:清代以来,260多年没有民间书院,官方对民间学术采取压制的文化政策,没有自由讲学的空间,到了晚清才出现了两个民间书院。所以中国近五百年来没有出现过朱子、阳明这样的大儒。大儒是什么?大儒是能够开出中国文化方向、能够解决中国人精神问题的先知先觉。清代以来,知识分子都去搞文献去了,不出大儒,结果导致了中国严重的“文化疲惫”,以至在近代回应西方文化时没有力量,使中国文化堕入矮子文化的行列。须知,文化与文化的碰撞,首先是大儒思想的碰撞,你连大儒都没有,你怎么能成功回应西方文化巨人的挑战呢?

                  另外一个启蒙开始了

卢:怎么办?

蒋:当务之急,要培养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复兴中华文化。问题太多,问题涉及的层面太多,第一步怎么走?恢复经典的教育地位,从小孩子开始抓起。那些诵经的孩子,20年后会怎样?会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中国人,成为按照圣贤教诲立身处世、内外打通的新型君子。

卢:我注意到,你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由中华孔子学会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申报课题实验用书,好像有一批人,包括你在内,在搞一次中华文化的新启蒙。

蒋:这是一次“启蒙的启蒙”。

卢:怎么讲?

蒋:五四运动进行了民主与科学的启蒙,这次启蒙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但是,五四运动把儒家经典完全解构了,其结果是中国文化经典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消亡,中国人现在只知道西方文化而不知道中国文化了。五四运动对于中华文化而言,有破没有立。现在我们要说,另外一次启蒙开始了。这个启蒙是用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进行启蒙,具体是用中国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进行启蒙,这是对五四运动的超越和拨正,是对五四文化启蒙的再启蒙。如果这次启蒙成功,那亨廷顿打“?”的地方就会清楚而明确地写上“中华文化”,而中国近百年来“亡教”的历史就必须改写,中国又会重新成为一个“有教有文化”的国家,即重新寻回中国的文化自我,重新确立中国的文化认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从儿童读经做起,因为中华文化经典就是中国人文化自我的核心,是重新确立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根本。

卢:看来,你所说的“蒙学”不仅是针对儿童的,也是针对成人的;不仅是针对未来的,也是针对当下的。问题在于,家长和老师们是否能够响应,孩子是否在沉重的功课下,能否响应。

蒋:你不知道,华人“少年读经运动”1993年由牟宗三先生的学生王财贵先生发起推动,已经进行了10来年,大约有400万儿童参加。400万不是个小数字。不要小看蒙学教育。古代蒙学有很高的社会教育功能。蒙学经典也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义理经典;一个是蒙学教材,前者如《四书》、《五经》,后者如《三字经》、《女儿经》等。我编的是义理经典,是儿童读经的基础性教材,而蒙学教材则是儿童读经的辅助性教材。基础性教材的重要性当然大过辅助性教材,所以,儿童读经必须以基础性教材为主。

卢:有人把你们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蒋:但是,我要告诉你,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今的文化潮流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文化保守主义要保守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共守的基本道德价值,要保守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共奉的文化经典,要保守源于人类心灵的常道、常理,所以,这种“保守”倾向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相信,文化保守主义今后一定会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一定会引导中国人完成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4年8月12日 

:卢跃刚-----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