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人文走读 >> 一路走来 >> 文章详细

201504无形书院·人文行走 之 寻访先贤文天祥足迹 活动剪影
作者:杨海锋 发表时间:15-04-13 点击率:6476

 

徐家辉同学用心制作的行走短片(链接)

 

古来圣贤皆寂寞 

此次人文行走称”寻访”是很贴切的,因为我们去的这三处地方,都在很不显眼的地方。

第一站的文天祥塑像隐蔽在纵横交错的高架底下,有自己过去的同学,因为找不到路问了好几位当地人,都说不知道这尊塑像在哪里。

第二站的丹心映照在半山公园里,大家可以看下面的百度地图,这个地方没有标出山路,其实是有路过去的,只是这条路有些荒芜,铺满了落叶。到了目的地,也是冷冷清清,除了我们同去的人,几乎看不到其他人,与半山公园里其他地方的人山人海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站的丹心坪在杭州钢铁厂厂区内,因为在厂区内,更显得偏僻,沿着天祥大道过去,一路上灰尘蔽日,几乎透不过气来,回来时有同学用手机联系了的士,结果怎么也说不清那里的具体地址,连的士司机也不知道天祥大道在哪里。

回来后又听说丁桥金山路上也有一座文天祥石像(要不是底座石碑曾被人敲碎而见报,我们也无从知晓),只能下次有机会再去了。

——这四处,我想应该是半山这个地方纪念文天祥的所有痕迹了吧,我在地图上仔细标出来,以方便将来有兴趣去参访的朋友找到。

这次多亏了刘海锋同学(很有缘分,与我同名),他是半山本地人,对这一带非常熟悉,有了这位“地导”,我们的行程顺利了许多。

此次参加的人,有我们一家三口,魏玲老师和女儿小米米,我们生生学堂的学员赖思泽和妈妈,无形书院的同仁,商学分院党员之家的同学,共二十多人。

关于文天祥在皋亭山的事迹和精神以及一生(尤其是最后七年)的遭遇,是我们一路上交流的主题,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预告中的阅读材料)。

 

★文天祥塑像

位于浙江省肿瘤医院南边,秋石高架和运河的交界处(一旁就是纵横交错的高架),塑像南面正对着一座古桥“衣锦桥”(再往南有衣锦路和衣锦支路)。

 

 

在塑像前交流文天祥的生平和精神,以在皋亭山的事迹为引子),主讲人:杨海锋、徐家辉、金依莎。

 

在塑像前一齐诵读文天祥的《正气歌》(并序)。

   

这是塑像正对着的衣锦桥,相传文天祥当年就是经过这座桥到元营谈判的。

4月24日路过半山补拍:

    

关于衣锦桥和古纤道。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仁和县志》卷二载:“衣锦桥,俗呼半山桥”。又据清《衣锦桥重建记》碑(2004年衣锦桥整修时发现的一块古碑)记载,此桥始建于唐乾符二年(875),毁于宋南渡之末,复建于元世祖时期(1271-1294),明天启三年(1623)予以修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建,即为如今之桥体

(参杭州日报 B16:西湖副刊 2016年4月22日 《皋亭之侧,衣锦右岸》

  

  

 

★丹心映照

位于半山国家森林公园里,往半山上走。

  

半山南门入口处的石碑,上面写着:皋亭山、黄鹤山和临平山为杭州城北三山,形如屏障,扼交通要道。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前,在此安营扎寨,民族英雄文天祥与元将伯颜抗论即于此处。

  

       

在丹心映照下,谈论文天祥最后的岁月。

丹心亭

文天祥《自叹》诗刻,出自《指南录》卷之一。原诗并序:

正月十三夜,予闻陈枢使将以十五日会伯颜于长堰。予力言不可,陈枢使为尼此行。予自知非不明,后卒自蹈,殊不可晓也。

长安不可诣,何故会高亭。倦鸟非无翼,神龟弗自灵。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余山更青。

  

★丹心坪

位于杭州钢铁厂(据说杭钢已经开始搬迁)厂区内,一侧就是杭钢转炉炼钢厂。

  

  

  

 

背面为毛泽东手书的《过零丁洋》,大家如果仔细看,毛抄写的与我们背的版本有多处不同(从中也可见毛的性格):

辛苦艰难起一经,干戈落四周星。山河破碎(水)风飘絮,身世浮萍浪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生小记

●一点感想(李思佩)
时值春盛,群芳次递绽放。在这春日融融之时,在这太平盛世之时,访一访先人足迹,不可谓不美好。想是那七百多年前的临安春日也是这样美,但那时的人却没有我们今日的福分。历史自有兴衰,后人站在宏观角度的评价有时显得那样淡然而无关痛痒,但兴衰二字又是承载了多少碾碎在历史车轮下的喜悦、期盼、兴奋、失望、悲伤、不甘、痛恨与绝望。
外族入侵,王朝倾覆,人将不人,国将不国。这种深入肺腑的痛,将死也变得轻描淡写的痛,我不太理解,但我感激。正如其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成了光源,我看见了光,便知道世界有光明所在,便也有了即使黑暗中也可以继续前行的动力。

●朝“文天祥”小记(金依莎)
对于宋史,文天祥的记忆一直不太明了,宋史停留在宋朝的懦弱无能与最后著名的崖山之战,而文天祥则是停留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高中课本里的《指南录后序》。想想便觉肤浅不已。而杨老师偶得知半山竟是当年文天祥和元军谈判拒降被扣押的地方,于是找来文天祥的传记和相关的文献阅读从而渐渐被这段历史所吸引,进而想到组织一次“人文行走”,清明时节,拜访先贤,正当时候。知人才能论事,因此在行走之前我也对文天祥及相关历史背景做了稍许功课。今日下午一行志同道合的朋友出发至半山,多亏其中一个对此处甚是了解的朋友,才在偏僻的在小河路衣锦桥边找到了文相的塑像和纪念碑。未时阳光猛烈,众人脸颊皆泛红,但仍绕在文公像前掷地有声的诵读《正气歌》,以表敬意。已而,一行上半山,往丹青亭而去。亭旁一面石墙,刻有文天祥握卷的全身像以及《自叹》一首:长安不可诣,何故会皋亭。倦鸟非无翼,神龟弗自灵。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山更青。文天祥在杭州停留不久,因此留下的遗迹不多,而半山处正是文赴皋亭山与元臣伯颜抗辞之地。晚宋已没落,屈辱向元求和,遂派丞相陈宜中前去谈和,陈惧被扣留于是中遁,而文天祥此时便被百官推举前入虎狼之地,由此,文天祥前生四十年的普通朝官便就此结束,进入跌宕起伏,九死一生,漂泊不定的救宋生涯。原读指南录后续时,不知背景,只觉如电影一般险象环生,而今理解之后,方感之叹之敬之!
一行人稍作休整,便朝最后一处出发,未想越走灰尘越大,到后来是车一过便漫天尘土飞扬,瞬间pm2.5爆表的情形,真真是应证了什么是用生命朝圣的话。原来是进入了工业区,杭钢的烟囱还在往外升起工业革命的“美景”,而文公的塑像与刻着过零丁洋的碑在工厂外被众多树木隔开,硬生生的留出了一片绿地与蓝天,如同宋末最后的一股清流。文相左持剑,披风荡荡,目视远方,神情肃穆。因为是最后一站,大家便放下寻找目的的牵挂,嘻哈拍照笑乐,但不论何样的照片,文天祥三字总是伴随其中,不被挡住。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公言:“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也就是这一口气,撑得文公度过后半生的风雨,最后慷慨赴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朝圣之路,言圣无过矣。

●人文行走----访文天祥(阮文华)
第一次知道文天祥是在小学课本的读读背背里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老师端着书解释这句表现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当时我似懂非懂的就把这句名言囫囵吞枣的背了下来,再次接触便是初中一整篇诗<<过零丁洋>>.因为知道了历史的前前后后,所以每每诵读的时候,心情总是沉甸甸的.
时隔十年我在杭州读大学,重温那段宋史,仔细读来仍能被字里行间文天祥那股毅然决然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所感动,诚如老师所言,从长远来看,历史是位公正的法官.而文天祥这类志士其实想保留的不是一个朝代,而是一种精神.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下午,我带着满心的崇敬之情和老师同学一起去皋亭山寻访文天祥的足迹.就这样文天祥似乎贯穿着我已有的教育生涯,或许这就是我们和某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冥冥中的缘分吧.
半山(皋亭山)离我们学校较近,下了车从一个小区里穿过,就到了文天祥高大的塑像前,,我们站在一排,严肃认真听着给我们杨老师和徐家辉讲述当时的历史细节,二位为求准确还当场翻书为我们讲解,或由台下金依莎同学补充…….真的是阳光下一群可爱的人啊,如今太多人出游仅仅为了拍照,所谓的寻访也是形式主义的走马观花,像这样做足功课来真正感受一遭的人一定有不一样的感观.  
一行人齐颂了文天祥死前的<<正气歌>>.”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歌里列举了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时穷节乃见,一一垂青史”以为激励.”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朗朗白日,我越读越慷慨激昂,热气腾腾。
论语有言:”志士仁人,无以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文天祥绝笔书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后从容赴死.这让我联想起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0岁前寻常父母官,40岁后的这一死成就了一个人格伟大的历史人物。
悲壮的心情有所缓和是在去半山公园文天祥石雕的路上,公园里的绿植及园内的嬉戏的孩童让我也轻松,欢快了起来。执于一点往往很累,思路容易偏狭,沿途的风景不可错过呢。走着走着,前面有人停下来拍照,我好奇地凑近,哈哈,原来层层的叶子下面有一只精致的蝴蝶,见它不动,我心想是不是死了,于是轻柔的把它扶了起来观察,黑白相间的纹路,完美的翅膀舒展在我的指尖上,它轻盈得我只能通过它身下纤细的足来感知它,从小到大这是第一次和一个我曾畏惧的小生命如此近距离接触,因为胆小加上小的时候看了昆虫记,觉得许多动物体内蕴含着太多奥秘,被咬然后中毒之类是很可怕的事。这次能有恃无恐完全是因为它死了。后面的同学跟了上来,也都认为它死了,于是我们欣喜地为它的美丽留影,它依然纹丝不动,我怜爱的看着,本打算就这样捧着它回家,学姐却说让其回归自然,自生自灭,说得我尴尬又不舍,嘀咕:阿,不要,多可惜。可是,我也不会做标本,怎么办,我舍不得,这么美的精灵风吹雨打,残缺不齐多凄惨啊。。。。。才不要。。。。。。犹豫的一会树林里起风了,这时我隐隐约约的发觉它动了一下,它估计没死吧,我蹲下想把它放回树叶上,正在这时又是一阵风,忽然它在我的眼前翩翩起舞的飞了起来,我雀跃地大叫:它飞走了,它飞走了。。。。。。说话瞬间它就不见了踪影,而我的脑子却还停留在刚才不可思议的一幕里:这个小东西前一秒还在我手上如死般扶着,后一秒如奇迹般复活了,如果它没死,那它为什么在我的手上乖顺地呆了那么久?。。。。。。。真是一个美妙的奇遇。事后,有同学告诉我那是蛾,不是蝴蝶,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彼此做的那个奇幻的梦。
对于生活中一些百思不得其解可能实质是不知道科学原理的现象,我就单纯的一厢情愿的往属灵的方面想了。
因为这件事,后面的人文行走,我觉得更像一次开心踏青。去往文祥大道的路上,我看到万里晴空下的云朵排列得如同波光粼粼的水面,太阳像是倒影在水中的月亮,而这是在杭州灰尘滚滚的工业区的上空发现的,天上地下两重景,如此下去估计最后天地还是会混沌为一体的。我们捂着鼻子,时而抬着头憧憬着湛蓝蓝的天上湖,时而低头赶路,到了丹心坡,里面也有一座文天祥的塑像,后面的碑上刻地则是《过零丁洋》。看到一些现代标语,原来文天祥塑像建在工业区是为了用其原有精神牵强地引申出一些别的精神鼓励现代工人生产的,让人顿生英雄已无用武之地的苍茫感。
跨过草坪又见到现代人铸就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老师恭敬地做了个揖同时我在心里默叹一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朝圣路 寻找文天祥(季中旭)
很久没有动笔, 但是杨海锋老师如是叮咛,趁热打铁写点简单的心得。
其实我一直是一个记忆不太好,但也算不太上模糊的人,这句话听起来等于没讲。
先讲下昨日的行程,大家相约于下午一时一刻出发,车至半山,映入眼帘的是偌大一个省肿瘤医院依靠在背后满是翠意的半山上。
半山,本名皋亭山,因南宋时在半山腰建有娘娘庙(今遗址尚存)和流传至今的“半山娘娘”民间故事而出名,故俗称为半山,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被定名为半山。很有幸碰到了另一个熟识的半山人海锋,听同去的他讲,娘娘庙之前是一个破败的小庙,但是由于灵,香火捐的多了也就繁盛了起来。
言归正传,我们在文天祥的像下久久的伫立,听老师同学阐述着这位忠贞不屈拥有男人心的先朝丞相的所作所为,感慨颇多,在南宋末年那样一个兵荒马乱,庸臣当道的时代,文天祥就像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一面代表着南宋王朝最后气节的一面旗帜,忽必烈和元朝人就没有完全征服中原,元人在那个时代金戈铁马,已经在欧洲揭起腥风血雨,似拥有着称霸世界的雄心,而令他们惊奇的是在区区的临安城下会有这么一个不识时务的俊杰,威武不能屈,多少的南宋文武已经跪拜在元人的铁蹄之下,甚至连皇帝都已投降,然而当元人派出苦守襄阳6年终降敌的吕文焕前去劝说,反而被文天祥骂道:“力穷援绝,死以报国可也。汝爱身惜妻子,既负国,又颓家声。今合族为逆,万世之贼臣也!”派出9岁的小皇帝,却被文天祥跪拜“圣上请回请回”。正如老师说的其时文天祥守的已经不是皇帝,甚至不是大宋王朝,而是社稷,正如文自己引用孟子之道,君为轻,他守护的其实是社稷,而最后他确实也以自己的赤胆忠心,以自己的生命去践行了大义,为南人在异族面前留下了一面不是所有的南人都是软骨头的旗帜,曾经的南朝志士,他的同乡王炎午作了长达1800余字的《生祭文丞相文》并誊写百遍到处宣读:“呜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邹鲁,科甲郊祁,斯文不朽,可死……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将相,功名事业,可死。仗义勤王,受命不辱,不负所学,可死。……虽举事率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如果“志消气馁”,“岂不惜哉”! 
很遗憾文天祥并没有读到这篇文章,他被捕后尝试过多次的自杀,但是他后面觉得不能就这么死在自己的手里,他要以一敌七,先活着为社稷做最后的抗争,最后跪拜南方从容就义,他的精神令元人都为之惋惜,以至于在最后的宋史里给了他最高的评价,满满的是崇敬之情,而他最后也入得了孔庙的牌序中。
我们还提及了崖山,1279年2月6日晚,人类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海战画上了句号。当日,风雨交加,宋元两军在珠江口西面的崖门银洲湖海面上进行了最后的存亡决战,海面被鲜血染红。南宋战败,就此亡国。近20万南宋军民或战死、或投海,壮烈殉国。南宋被俘丞相文天祥被绑在在元军舰船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悲愤不已。然而当时的元军拥有800余艘舰艇而大宋军队则拥有千余艘,对于海战经验不丰富的元军原本应是南人占尽优势,然而却一败亡国,实该惋惜。而之后丞相带着小皇帝跳崖的画面确实让我触目惊心,我曾经在想那么一个孩子只因为背负了皇子之名就要死去么,在他短短的生命里他似乎还没有好好的生存过,他只是经历这场古代史上最惨烈的战争还有大宋子民的覆灭,但是这也许就是天命,不是荣华富贵即是前途险恶。呜呼哀哉。
最后我们一同又驱程途径天祥大道去了丹心坪,一个已经被置身于杭钢工厂霾尘下的草坪里,他依旧是昂首眼神瞻视着南方,在夕阳下落下了一条长长的影子,而我们就坐落在那还不算太长的影子里静静地沉思。
他日文天祥之魂倘若重回,希望看见他的像下站着一群拥有男子心的青年们,在今日的中国。

●文天祥人文行走之心得体会(商学院党员之家)

南宋末年,大宋王朝已经无力回天,面对种种诱惑,文天祥保洁了自己作为忠志之士的英勇气概,做出了让所有人都匪夷所思心惊胆战的选择,完成了自己生来的使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他此生最准确的注解。
——阮凌志

人文行走的目的在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答疑解惑,使自我得到升华。这就要求我们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意志特别强。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对中国历史,对文天祥,就算看了书后也只能有比较浅显的理解,只知道发生事件的大致情况,并不能像无形书院的同学一样有很深入的思考,提出有意义的观点和见解。我想这就是感兴趣和真正喜欢之间的差别和差距吧。
——娄梦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是我最初接触文天祥的第一首诗,也已经记不清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在此之后,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仅仅局限于知道文天祥的存在,却不会知道更多。昨日有幸参加了这场人文行走,让生活在繁华城市的我们再次触碰到了忽略已久的人文精神。
听杨老师讲述文天祥的一生,文天祥于我而言不再仅仅是三个字,他的形象开始在脑海中变得丰满,感概他的浩然正气,以一气敌七气,感概他一介书生,却有宁死不屈之气概,尽己之力,力挽狂澜。
时代造就了这样一位英雄,数千年华夏文明流传至今,却渐渐被我们现代人所忽视,身在杭州却不见得都曾来过这些应该铭记的古迹。当我们脚踏着先辈们曾走过的路,站在他们伫立过的桥上,思索他们所想,或许会别有一番收获。
现在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硝烟,安逸到让我们快忘记如何去捍卫和传承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居安思危,这些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昨日之行,阳光甚好,结友而谈,收获颇丰,实乃幸尔。
——杨丽莹

历史是个独特的古董,它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反而会更加美好。在这个春风和气的周末,我们一行来到了半山公园,去探寻文天祥的事迹,感受他的义薄云天,浩然正气,去感受他所代表我们中华最引以为傲的人文精神。
我们乘坐汽车来到了高架桥下的文天祥石像小广场,在那可以明显看到文天祥那''人参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执着,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文天祥在这所发生的事情,他的宁死不屈让元人大赞,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无反面评论的英雄人物。可以说他要守的不是南宋皇帝江山,而是一种精神,文人的精神,试问在武将纷纷弃城投降,大多文臣倒戈背叛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坚守自己的原则,是多么不易,所以我们把最美的白菊送给了他,送给了这个如菊花般高洁自守的文丞相。
接着我们来到了半山公园里继续探寻他的痕迹,在清幽的树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关于他的浮雕,上面有他的自叹。我们想查询诗的出处,可惜还没有查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伟人,我想像他般如此爱国之人,已难以再寻,这种宁死不降的精神可能有人会说和日本的武士精神相似,但我觉得只有文天祥的这种士人的人文在更可贵!
——刘宇婷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记人文行走之“寻访文天祥”(徐家辉)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每当人们回过头去的时候,想想历史真是弹指一挥间。文天祥逝世已有732年,明年则是诞辰780周年了。历史是这样的,而在身难由己的危难岁月里,个人的感受则未必如此。文天祥遭难时,必定度日如年,恨自己无力扭转乾坤。但是当他最终明白自己同样能以最好的方式报效国家以后,他一定是很坦然了。身体上的苦痛虽然还在,回首自己不长的人生和同样不长的报国经历(让我想起“以革命为业”的孙中山),我想应该也是弹指一挥间,当初看似生死抉择的,此时看来又如同注定一般。这种感觉人人都有。然而文天祥真有天命在也,看看《指南录后序》里提到的,死在旦夕间,却终撑到了“仁至义尽”的时刻,岂不让人想起梁漱溟在反动派面前的呐喊和“我不能死”的“狂妄”吗?原来不知不觉间,文天祥修炼出了“浩然正气”,使自己的生命的能量足以贯通古今了。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其实以往文天祥在我心中是一个很扁平化的形象,我只感觉他和一向宣传的革命英雄差不多。口说伟大,却并不能亲近这份伟大。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就像文学上的扁形人物没法跟圆形人物比一样,高大全,不能让我们有了解的欲望。况且,“这样的人,实在是够多了吧!”……

然而确如杨老师所说,文天祥也是异类。这几多朝代以来,始终得到统治阶级和民间正面评价的又有几人?尤其是灭宋的元人和新政府也引以为社会榜样。此时为什么文天祥不被称为“维护封建制度的排头兵”了呢?称赞他的未必能理解他。我认为文天祥不可能人人都学,这次我们走近文天祥,更大的意义不在于个人,而是可以知道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不一定要一分为二的。在树立起了自己的基础上,完全可以为苍生做一点事(而丝毫不违背为己之学)。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一点小事

但是这在我随大家出发去半山时并没有概念,我只是为文天祥生平中的许多个点感动,只有个模糊的大概。对于一会儿该如何作一些讲解、抓到此行的要领而不是泛泛而谈也没有把握。就这样在太阳下坐车前往半山了。我记得鲁迅写道,中国人有“失败英雄”的情结,常会为落魄逃难的英雄开一扇门。喜欢项羽和刘邦的人谁多我吃不准,但司马迁总还是拉楚霸王进了本纪。然而如今似乎有变,一乡人不记得一乡豪杰的有不少,更别说失意英雄了。记得文天祥在此地经历的人尚且不多,半山(皋亭山)从曾经的杭州胜景变成如今的默默无闻也是势所必然。当年遍布全山的寺庙已经难觅,我们能够瞻仰的也只有新造的塑像而已。半山之桃古已有名,真应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类似的感怀王羲之早已在《兰亭集序》里作过了。然而王羲之也说了,“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文天祥的精神自然不会凭空存在——常听到的“活在世人心里”是空话。但总存在于他的文章里。达到过大悟的人(同时又是有才学的人),一定能最大限度达到文尽意(肺腑之言啊)。所以虽然世殊事异,我们可以通过寻遗迹、观文章来尽可能“致一”。这就是“走近文天祥”。——我是不相信以后仍要“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我们这样的人不少,有我们做一点小事,总能让后人更了解一点伟大的先辈的真面目。正好似明夷一般,智慧的人等待后人探访。

 

真英雄

浪花淘尽英雄,看着文丞相巨大的铜像,此时任谁也不得不佩服其人自信之准!可不是丹心照古今了么?我们真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人真的能实现自己的期许和对历史的承诺,为什么如此坚信普天之下只有吾身能肩其民族的重担!梁漱溟在抗战遭难时写给儿子心里的话至今感人:“前人云: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可见这些真正彪炳史册的人把人生活到了一个境界,他的精力和能量不是普通人的(这是不是尼采说的“超人”呢?)。他们正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里的精华,中国的脊梁。

现今社会需要一点特立独行,需要一些做看似无用的事情的精神。比方说仪式。我们数十人在铜像面前读并不甚解的《正气歌》有什么意思呢?然而这正是礼啊!无用之用,升华人心,为天地添新彩,为生民作表率。这与我们的日新晨会也是一脉相承的。

 

天下第一人

天祥死,宋乃灭。虽然他少时就有志俎豆于文庙,但恐怕未必料到最后会成为大宋乃至华夏最后一人。要知道,他科举一帆风顺,状元及第后的十几年,屡受官不就。看不惯许多当朝要官,宁在家乡造屋舍,过着隐居般的生活。地方官时期非常勤政,百姓爱戴,然而毕竟这样的人太多了,何以文天祥如此特别呢?《过零丁洋》开首便是“辛苦遭逢起一经”——我这么多磨难,都是因为参加科考啊。可见有大志必要受大磨难,孟子早说过了。虽然苦,但是不后悔,他到决定不再自杀的时候,实在是本心与家国为一体了啊。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入象牙塔,又所为何事呢?立志实在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即便文天祥也不是一下子就了解了自己的人生要什么(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是生命后期的艰苦抗敌让他越来越明白自己真正的志向。他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天祥。人生就是且行且思的。文天祥隐居时,他报效家国的梦想一直隐藏在心中,明夷。像他一样,当做喜欢的事情的机会来时选择放弃优渥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做得出。认识自己,就是“克明德”。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于己于人都有利,达人达人;就像一轮火红的太阳起于平地,当是时,他/她就是天底下第一人!

 

雨余山更青

长安不可诣,何故会高亭。倦鸟非无翼,神龟弗自灵。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余山更青。这是半山“丹心映照”景点文天祥石碑上刻的《自叹》诗,写在宰相陈宜中执意要去与元人伯颜议和,劝阻不行后。文天祥这样聪明的人,对宋朝延续纵然心存希望,总归会疲惫,但诗的末两句已经上升到美学范畴了——我心中自有一好家园,任什么金戈铁马也不能毁掉。伟大的人,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有归属在,都能找到安静,诗意地栖居在人类的大地上……你看他辛苦遭逢的路上写了多少诗啊,明明“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终究成了后人可贵的资料和巨大的慰藉。这就是为什么临死前文丞相也要面南而去的原因吧?西湖永远在爱国人心中。

我们民族的精魂衰颓人人有共识,或许放在华夏的历史上,这点时间还不算久。毕竟多少次我们都挺过来了,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人类前途愈加迷茫,我们的复兴就显得紧迫了。也许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心急火燎。文化的薪尽火传,只要还有人记得,就“冥冥中自有定数”。听着好像是虚言,不过看看天下,在大学,在民间,江湖之远,荒草之间,其实有许多我们看得到看不到的人在默默耕耘,撒同样的种子在这古老的大地上,荒草间已经能看到青草。哪怕是野草,也是天火地火所烧不尽的!他们心中都有同样一个绿色的家园,是伏羲所营,孔子所颂,天祥所捍,我们所居——他们就是我们——这可爱的故乡是可以一点一点从心里搬出来的。就好像在充斥着工业文明的杭钢厂区,尘霾和卡车之外,不意却还有一处宁静、美丽、清新的地方,丹心坪。这次人文行走结束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继续志士仁人未竟的旅程——寻找澄澈之地。我想起在文天祥的铜像下时,我特别喜欢孩子们在碑石文字前赏玩的场面,特意拍了几张照片。河水上,古桥边,暖风阵阵,耳边又响起鲁迅先生的话: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引文分别来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故乡》)

 

 

何故会皋亭(施鹏华)

皋亭山,即今杭州半山,现在一半为国家森林公园一半为杭钢,其空气质量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昔文天祥曾于此与元军谈判,北虏原指望着迎接着南宋的投降仪式,哪只却迎来了文天祥的慷慨激昂,因此就有了《指南录后序》里遭囚禁后亡命之事。
 
文天祥其人,除了其《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外别无所知。《指南录后序》虽然高中课文里学过,但当时读来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有点厌恶。而我如今于其雕塑前与众师友读其《正气歌》,真是很佩服这人的气节。
 
正气歌序里他说自己居囚两载,虽然环境各种差,有湿气腐气晦气等八气,但是他身体却还无恙。就是因为自己心中有着浩然正气,以一气敌七气,故不伤。 
 
历来提及《正气歌》、文天祥,往往想到的只是忠义。其实正气不仅仅只是做忠义解,真正的忠义、真正的仁人志士,并不仅仅是“临危以死报君王”,而更是如王阳明所说的“吾心光明”,南怀瑾在《论语别载》里说文天祥这是悟了大光明法。庄子里说“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因其正气充周,虽不言而其声如雷,故能不言而德动人。指南录后序里出现了二十二个死,各种死地与当死,却每每化险为夷,如有神助,而且无论是亡国敌寇王公庶人,对之无不憾然,这与其正气充周和以德动人是分不开的。
 
最后,想起《射雕》里的本来一笔带过的一段对话:
欧阳锋笑道:“兄弟今晨西来,在一所书院歇足,听得这腐儒在对学生讲书,说甚么要做忠臣孝子,兄弟听得厌烦,将这腐儒杀了。你我东邪西毒,可说是臭味相投了。”说罢纵声长笑。黄药师脸上色变,说道:“我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俯身抓土成坑,将那人头埋下,恭恭敬敬的作了三个揖。欧阳锋讨了个没趣,哈哈笑道:“黄老邪徒有虚名,原来也是个为礼法所拘之人。”黄药师凛然道:“忠孝乃大节所在,并非礼法!” 
 
想起文天祥之事迹,读之更加憾然。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