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读书·读人·读书人 >> 读人印心 >> 人物的详情 >> 文章详细

浙江大学的讲师朱淼华
作者: 发表时间:16-07-10 点击率:2843

 

 

20060110  《观察与思考》  浙江大学朱淼华:下岗老师的快乐课堂与尴尬现实

20051129  《e时代周报》  一个叫朱淼华的“狂人”

20051126  《今日早报》  浙大一讲师因无论文落聘引发教师评价标准之争

20051124  《人民日报》  只因没论文 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下岗"

20050407  《钱江晚报》  上课学生爆满 浙大一讲师没论文没职称下岗了

朱淼华老师的一些资料(《什么是人生》、个性试题、讲课讲座等)

《我所了解的朱淼华》(摘自方向真的新浪博客200512)

小记朱淼华(摘自包清骏的新浪博客)

 

 

浙江大学朱淼华:下岗老师的快乐课堂与尴尬现实

观察记者 袁华明

  有人说朱淼华讲授的《西方艺术史》是浙江大学最值得上的课之一,大学四年如果没有听过他的课绝对是一种遗憾,很有一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味道。在校园随便找个过路的学生打听,很多人会告诉你:这是一个不拘一格的老师,虽然因为没有论文,至今仍是个讲师,但他的课每次都很火爆,200多人的阶梯教室里都挤满了人,很多人宁可站着也要听完两个半小时。不少学生告诉观察记者,在浙大除了金庸的讲座,恐怕很少人能有这么高的人气,他从不带讲稿,也没有笔记,向来是兴之所至的讲课风格,但每堂课都不重复,还会加入新的内容。所以,一些学生听了,下次还选他的课。他们把听老师的课称做过节。尽管朱淼华自己依然还是那么乐观,但体制的弊端却让人喘不过气来。

  还在上课的下岗老师

  朱淼华是浙江大学一名普通的哲学讲师,两年前因为没有论文发表学校就不再和他签订协议了,但直到现在他仍在学校教着他的哲学课。

  2003年,在以学生打分为主的全校老师综合考评中,朱淼华排名第七,前六位都是名望很高的教授,作为讲师的朱淼华排名如此靠前,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同年,他的《西方艺术史》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这一年,朱淼华下岗了。

  下岗后,朱淼华虽然上着课,却拿着每月1000多元的下岗工资,只是年终有四五千元的授课津贴。学生告诉我们,曾经有段时间朱淼华的生活非常清苦,甚至到了有学生在网上为他募捐的地步。有学生劝朱淼华:老师,你就不能写写论文,评个职称吗?朱淼华笑笑说:我的思考还不成熟,决不会发不达标的论文。有人说他认死理儿,有人说他想不开,有论文就有职称,有职称就会有好待遇。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儿,朱淼华却反复说:我并没有放弃学术,试想一位人文学科的教师如果没有学术研究怎么能在课堂上激扬文字呢?他说在今后的时间里要把书稿完成,给自己一个交代,也会开始写论文,但他决不会单纯为了申请职称而应付。

  观察记者在浙大网站的BBS上,看到有许多关于朱淼华的帖子:现在的理工科学生太需要老师这样的老师和《西方艺术史》这样的课了。

  学生需要朱淼华上课,学校也排了课。但是没被聘上教学科研岗位,按理就不能承担教学任务。朱淼华凭什么身份上课,学校没有明确的说法。学生说:老师凭人气上课。按学校规定,连续两次未聘岗者必须调离学校或交校人才开发中心管理。到20056月,朱淼华已经两年没签合同了。但20059月朱淼华又被安排继续上课,而且是在三个校区同时开设《西方艺术史》。人气又一次让朱淼华留了下来,朱淼华很高兴,但对自己的身份更加莫名其妙:按规定应该被起来,但他还在上课;可如果算是上岗了,却还拿着下岗工资。

  朱淼华时常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尴尬。有一天,为了安慰朱淼华,学生们在课堂上为他送上一大束玫瑰。朱淼华感动得热泪盈眶,两次转过身去。轮到学生安慰我了,心里真不是滋味!一向豁达的朱淼华有些感伤地说。这让朱淼华感到有些不太习惯。请你们不要同情我,要认同我。

  曾任浙大人文学院哲学系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的李明友教授是朱淼华的同事。他告诉记者:朱淼华这样的好老师在高校已不多了。学生不仅喜欢上他的课,也喜欢在课后和他交流,下岗以后他越教越好,相比之下许多老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不讲教学质量,不和学生交流。

  面对清贫的生活,朱淼华说他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面对尴尬的处境,朱淼华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

  狂人朱淼华

  那天的报纸真的是俏啊。”2005112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关于朱淼华的报道,当天学校附近的报刊亭的《人民日报》一早就卖完了。学生从报摊上买了当日的《人民日报》,敲开朱淼华的家门;从早到晚,朱淼华接到无数个电话,有问候的,有给他打气的,也有各地媒体表示要来采访的……

  每次上课,朱淼华打开电脑,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伴着他沙哑的声音,学生仿佛进入艺术的殿堂: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达·芬奇、伦勃朗、德拉克洛瓦、莫奈、凡高……在朱淼华的激情讲课中,学生陶醉于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下课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掌声。面对学生的掌声,已有20余年教龄的朱淼华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尴尬处境,脸上泛出满足的笑容……

  朱淼华上课很有特点,一瓶水、一张光盘就是上课的全部用品。他说上课是跟学生聊天,聊艺术、聊人生,让他们在学习理工科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人文精神。课堂上,当他讲到激动时,还会手舞足蹈。他说话语速很快,学生记不下来,就带录音机听课。

  我觉得自己太狂了,文史哲艺不分。朱淼华拉得一手好琴,9岁开始练小提琴,几乎是无师自通。30多岁自学外语,凭的是一本一块九毛钱的英汉字典和背英语课文。1996年开始玩电脑,他做的多媒体课件在浙大是有名的。近来,他正准备开讲中国思想史,一头讲明清,一头讲先秦。

  我就是太倔了,也有人说我绝。说到现实,朱淼华一点都不肯松口。比如他坚持50岁之前决不写东西,一本《西方艺术史》拖了4年,大稿都有了,就是觉得没到最佳处,出版社催了多次,他就是硬顶着。“2003年游历欧洲回来,更觉得要重写的东西太多。今年准备去西班牙,把西班牙这章完善了。

  虽然一个人生活,朱淼华说他天天快乐。坐在公园里,会有不认识的人经过,恭敬地叫一声:老师。那是以前听过课的学生。坐28路车和人聊天,一旁就有人认出:你是朱淼华老师吧?因为全校没有第二人会像你这样说话。在浙大BBS上有一个祝福版,关于朱老师的帖子是天天有人顶。他房间里放着学生送来的苹果、绍兴的沈园花雕,还有生化专业学生酿制的甜酒酿。

  大概他惟一的错就是没有好好地做一名俗人。他说自己从不看工资单,生平没有打过职称报告和住房报告。别人说他傻,他回答:我自己觉得自己弄得灵清就好了。

  尴尬的体制之弊

人民网专门做了一次网上调查,认为老师不称职的有4.5%,认为学校评价标准不科学的为49.1%,认为教育用人机制不灵活的有43.5%,说不清的4.5%

  而学校则表示,科研教学二者都不可少。据了解,对朱淼华的情况,浙江大学还是非常重视的。学校领导曾对朱淼华的情况做过专门批示,系、院、校人事处和教务处等有关部门专门开会讨论过。校方肯定他的教学成绩,也表示要解决他的问题。

  朱淼华老师的情况我们心里是清楚的,但我们有制度规定,制度面前应该一视同仁。浙江大学人事处的负责人表示,高校与中学不同,中学老师只要课讲得好就行了,大学老师还要有学术上的要求,如果是在中学,老师这样的情况很可能不会出现。

  据介绍,在浙江大学的职务评定规定中,各种系列的职称评定条件如高校教学系列、科学研究系列、教育管理系列等都包括了论文发表这一项,只是在刊物级别和篇数上有所区别。校方有关负责人就此解释说,高校兼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学校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在晋职聘岗中,二者都不可少。光有科研没有教学也不行。学校曾明确规定:应注重对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的要求,教学质量考核不合格者将被停聘或降级聘任。学校也通过教学督导、教学检查、课程考核、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和教学奖罚等制度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同时,没有科研成果,教学再好的老师也无法评上职称。这位负责人说:朱淼华的问题根本还是在于没有科研成果。

  老师课上得好,没有科研成果,就被淘汰,这引发了高教界又一次大讨论。高校对教师考评一刀切,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对高校评价一刀切。目前很多人认为,我国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科研水平低、师资差。时下流行各种高校排行榜,多以科研为主要指标。这对高校管理产生了误导,致使盲目攀比之风盛行。朱淼华评不上副教授、教授职称,是他个人选择不写论文、不出书的结果;但他被淘汰下岗,却是浙大岗位聘任制的刚性使然。对研究型大学来说,教书育人仍应是一大使命。目前的评价体系应该进行适度调整,让优秀者有成长的土壤和容身的空间。

  能够做到科研与教学双优的老师固然是值得尊敬的,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没有必要要求人人都成为一个模型,大学本来就该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思想。考评体系不能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偏方,毕竟,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搞科研,应该允许发挥各自特长,取其特长贡献教育。每年发表的数十万所谓成果中,有多少是用来评职称的敲门砖,是毫无价值的学术垃圾、学术泡沫,如此下去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一个叫朱淼华的“狂人”

 

一个叫朱淼华的狂人会带给我我们什么启示?

 

有人“跪求”他的课堂笔记

有人送他玫瑰

他的课堂总是火爆火爆

他的学生为他痴狂

老朱自说

年轻时受两个人的影响比较深,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鲁迅。但鲁迅是士大夫,他一出手就能买一套四合院房子。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有两个,陈寅恪和萨特。以前也曾喜欢过李白,但李白太有钱了,距离现实太遥远。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虽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品格,但必须加上“快乐之生活”

我的资料都是从生活费里卡下来的。十年藏书4000册,藏碟3000多张。这些书我一辈子都看不完,不一定每本我都看过,但我发誓每一本我都翻过。

我决不争什么东西,决不违反天性一学年的授课津贴只有5000多元。教课拿些津贴是应该的,但讲座我尽可能不拿钱

我提倡知行合一。不能把人文的东西都丢掉了,这是作为人文学科教师的底线

我说人生就是三个“三”:三书、三爱、三情。“三书”,看书、教书、写书。“三爱”,爱专业、爱教职、爱学生。“三情”,亲情、爱情、友情。

总之,我是一个乐观的文化批判主义者。

朱淼华——一个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为神的人,他的教室就是与世隔绝的精神艺术的殿堂。

有人说:朱淼华的西方艺术史是浙大最值得上的课之一,大学四年如果没有听过他的课绝对是一种遗憾,很有一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味道。没错,走在校园里,随便找个过路的学生打听,不一定听过他的课,但朱淼华的知名度就是摆在那里。很多人会告诉你:这是一个不拘一格的老师,虽然因为没有论文,至今仍是个讲师。但他的课每次都是火爆火爆,二百多人的阶梯教室每次都拥满了人,很多人宁可站着也要听完两个半小时。在浙大,除了金庸的讲座,恐怕很少人能有这么高的人气。

听他的课真的就像过节

这是一幢普通的筒子楼,屋外水杉成林,绿云飘动,悠扬的小提琴声不绝于耳。我毫不费力就找到了朱淼华的家。他正背对门,琴弦上手指翻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旋律中。我没有打搅,站在门外听完了一曲。那是老式房子的公共阳台,别家别户都晾着衣物,朱淼华却放着一只红色塑料桶,里面斜躺着几枝白色的百合。在水杉林的绿意衬托下,这一切显得说不出的鲜艳。

前一天晚上,朱淼华上完了最后一堂西方艺术史。来听课的学生挤满了教室,许多人只好坐在阶梯教室的台阶上。上课前,朱淼华通常稍微垫点饥,像走上舞台的演员一样,开课前的最后十分钟谁都不能去打扰。他从不带讲稿,也没有笔记,向来是兴之所至,但每堂课都不重复,还会加入新的内容。所以,一些学生听了,下次还选他的课。他们把听老师的课称作过节

朱淼华上课语速很快,美学、哲学、艺术、文学、宗教……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人生哲理、游历感悟……整个教室的人都沉浸其中。这是高质量的艺术欣赏,也是高密度的知识轰炸。有厉害的学生能做厚厚的一大本笔记。还有人干脆拿录音笔在前排录音。在浙大BBS上甚至有人跪求裸求老师的课堂笔记。

他的课件都是亲手在电脑上做的,很大,清晰度也很高,其中不乏游历欧洲时拍摄的原件——他同时也是个摄影发烧友。这堂课他比较了劳特累克、凡高、高更三位后印象派画家,他们都有对艺术的绝对疯狂。他讲到劳特累克的残疾:上半身绝对是个美男子,站起来却只有小孩这般高,还有他的传记片《红磨坊》;讲到高更去塔希提岛之前是个成功的证券经纪人;而凡·高,那是一种可以把自己耳朵割下来的艺术狂躁,圣徒一样的生活。讲到高潮处,他不得不戛然而止,留出半小时给激动不已的学生,完成本学期的期末作业:你对这门课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你印象最深的一幅作品是什么?还有交三篇随笔,并且必须是手写。

采访他是一件愉快的事

采访朱淼华是一件愉快的事。他知识广博、见解新颖,从不叫苦连天,相反语速很快,稍有不对就连忙说对不起前不久上海交大老师因病去世的事他也听说了,但他开口就声明:我不是另一个老师,请求你们不要可怜我,要认同我。我不是一个弱势群体。近距离接触我的人都知道:我乐着呢。

去年5月,朱淼华搬进现在住的地方。这也许是最普通最糟糕的筒子楼,108平方米的一个陋室,没有洗手间也没有厨房,对面新修的学生宿舍都比这好些。但他觉得在这里住一天,就要过好每一天。他忙了好一阵,亲手设计书架,顶天立地的那种,结实的高低铺钉死在墙上——他可不打算带出去——上面睡人,下面放电脑桌。他得意地说:包括地板、木工、涂料在内,一共花了两千多块,怎么样?

我就是太倔了,也有人说我绝。说到现实,朱淼华一点都不肯松口。比如他坚持50岁之前决不写东西,一本《西方艺术史》拖了四年,大稿都有了,就是觉得没到最佳处,出版社催了N回了,他就是硬顶着。“2003年游历欧洲回来,更觉得要重写的东西太多。今年准备去西班牙,把西班牙这章完善了。

朱淼华不好写,因为他太特别了,超出了日常经验的范畴。他既不是常规的教授学者,也不是离经叛道、无法无天的人。大概他唯一的错就是没有好好地做一名俗人。老朱说自己从不看工资单,生平没有打过职称报告和住房报告。别人说他傻,他回答:我自己觉得自己弄得拎清就好了。

26岁时,他给自己做了人生规划:职业——教师,专业——美学。他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老师。他说上课是对话、交流,不是教,不是教育,也不是教学。他告诉学生:上课时要痛苦,考试要轻松。上课时body(身体)要舒服,大脑要紧张。他允许学生怎么坐都行,趴在桌上睡也行,只要你有本事不听我的课。这个老师就是这么张狂。许多人抱着怀疑的态度而来,但听过他的课后,都心悦诚服,觉得这老家伙还真的很可爱。难怪这么多学生成了他的Fans,亲热地喊他:老朱老师。

我觉得自己太狂了,文史哲艺不分老朱拉得一手好琴,9岁开始练小提琴,几乎是无师自通。你进门时我正在拉的是罗马尼亚电影《齐普里安·波隆贝斯库》中的插曲,我从昨晚就开始手痒了,今天起来一定要拉。”30多岁自学外语,凭一本一块九毛钱的英汉字典和背英语课文。1996年开始玩电脑,他做的多媒体课件在浙大是有名的。他正准备开讲中国思想史,一头讲明清,一头讲先秦。

虽然一个人生活,老朱说他天天快乐。老朱最骄傲的是有个一米八、正在读建筑系、比他更帅的儿子,他几乎每天都会发短信跟儿子说:我爱你。最感动的是ROSE’DAY(玫瑰花节)那天,在全体同学的掌声中,学生代表送花。一大束玫瑰出其不意,老朱差点哽咽了。我就把花放在讲台上,坐在前面几排的同学真的是闻香听课啊。坐在公园里,会有不认识的人经过,恭敬地叫一声:老师。那是以前听过课的学生。坐28路车和人聊天,一旁就有人认出:你是朱淼华老师吧?因为全校没有第二人会像你这样说话。在浙大BBS上有一个祝福版,关于朱老师的帖子是天天有人顶。他房间里放着学生送来的苹果、绍兴的沈园花雕,还有生化专业学生酿制的甜酒酿。作为一个教师,我足了。其实学生也教了我很多东西啊。这周,老朱刚学会网络用语,什么FB啊,PPMMGG啊,说的是不亦乐乎。

有人说朱淼华懒,这个我不同意,我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我没有时间郁闷,也没有时间烦恼。他的房间里放着哑铃,每周泡一次吧,蹦一次迪,飚两次山地车(去紫金港校区上课,他都是飚车前往,半小时就到了),周六到中天竺的佛学院给和尚们上西方文化,顺带算去了一次郊外。他认为自己现在的生活:That’s Enough(这足够了)。

 

 

浙大一讲师因无论文落聘引发教师评价标准之争

 

学生叫好的老师为何“下岗”

朱老师,听说你下岗了?你还好吗?昨天,在记者采访朱淼华的时候,仍不时有学生打电话给他。近日,《人民日报》上关于好老师下岗的报道引起了浙江大学师生的极大关注,这位在浙大工作了20年的哲学系讲师,如今已被推到了争议的风口浪尖。记者昨天专赴浙江大学一探究竟。

  事件回放: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下岗

  48岁的朱淼华今年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一名普通讲师,他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在学生受欢迎达10多年,在浙大BBS上曾有学生跪求裸求他的课堂笔记,玫瑰花节时甚至有学生在课堂上当堂献花。不过朱淼华也同样存在软肋,从教20多年,他没有论文和科研成果,按浙江大学岗位聘任的有关规定,在2003年的岗位聘任考评中,朱淼华被淘汰下岗,至今未被聘上。学校规定,连续两次未聘岗者必须调离学校或交校人才开发中心管理。如今,朱淼华虽然仍在上着课,却仍未签合同,学生和朱淼华都不清楚,继续无法竞聘上岗,是否就意味着被起来?

  学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朱淼华的课在学生中确实有着相当的人气,学生对他的《西方艺术史》课程评价在同类课程当中也是名列前茅。听他的课就是过节啊,涵盖美学、哲学、艺术、宗教……穿插人生感悟、人生哲理,真叫人豁然开朗。现在理工科学生太需要像老师这样的老师和《西方艺术史》这样的课了。一名信息学院的研究生回忆自己的听课经历满脸陶醉。他说前几天,浙大BBS上还有关于朱老师的议论,大家都在讨论像他这样的老师究竟能否在大学中继续存在下去,他的课虽然好听,可是20多年了,没有任何科研成果、论文、至今还是个讲师,在目前高校严格的教师评价体系下,尴尬很可能是不能避免的。

  对于朱淼华教的课程,也有学生持不同意见。我听过他的课,我觉得他的感性、激情和渊博,很容易激发理工科学生对文学与艺术的热情。不过从我专业角度听,他的有些说法经不起推敲。一位美学专业的学生如此评价。更有学生认为朱淼华的课仅适合为理工科的学生做人文扫盲,适合在理工科学生中开设。

  浙大老师也有对受学生欢迎的课就是好课提出质疑。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可能是这门课管得松,容易通过;可能是老师口才好,学生听课像是听相声;也可能是老师说话大胆,敢于抨击时弊。这位老师认为,学生的意见并非是评判教师的惟一依据。

  人事处:不存在下岗一说

  “2003年,浙大开始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度》,综合考评包括教学、科研、学历和社会工作四个部分。如果一位教师,长期以来除开设公选课外,专业课一片空白,也没有发表学术成果,在学科对教师的业绩综合考察中名列末尾,没得到聘任也是自然的。浙大人文学院有关领导这样说。

  浙大人事处负责人解释,2000年出台的一份文件《关于岗位聘任的几点补充说明》明确,下达各学院的岗位是指学校为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而设立的由学校发放津贴的岗位,未能进入上述岗位的人员不能被认为是下岗,这些人员中,不适合继续在学院工作的,可上交学校人才交流中心,适合继续在学院工作的,只要学院的编制数许可,可继续留在学院内工作,享受除校发津贴以外的工资待遇和其他福利,还可以参加今后的岗位竞聘。

  校领导:教师评价标准是高校难题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倪明江说,浙大对于大学老师的标准很清晰。浙大没有设立专门教学岗位,因为作为合格的高水平大学老师,应该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光有学术研究而废弃教学不合标准,光有教学没有学术研究也不行。我认为作为一个研究型大学的老师,应该重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进入学科研究的核心,而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教师应把研究融入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水平,而水平又体现在教学中。

  有人认为现在大学对于教师的评价体系过于苛刻。倪明江认为,当前中国大学正处在向高水平大学前进的过程中,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破除过去遗留下来的大锅饭、铁饭碗的心理,考核制度的推出,符合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要求。事实上,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等世界一流名校也有非常具体的教师条例,在相当长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建立了成熟完善的教师筛选体制,对这一条例的认同是建立在发展和成就之上的。

  朱淼华:愿意成为改革中的解剖样本

  在玉泉校区的教工宿舍里,记者找到了朱淼华的家。两面墙全都是书籍和碟片,这道书墙我用了20多年时间收集,CD墙我用了十几年。

  近距离接触朱淼华可以感受到他鲜明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作风。而朱淼华本人也直言不讳:我需要认可、需要理解,但不需要同情帮助,也不需要支持。朱淼华平静地说,对于我的个人生活状态,我觉得不需要探讨太多,我对我目前的状况知足了,我只是特例。

  对于由他引起的争议,朱淼华说,任何体制的改革都有过程,都要在循序渐进中完善,他愿意成为一个改革的解剖标本。朱淼华特别强调他的个例化我的个性很特别,我愿意承受由我的个性而带来的一切后果

  明年,朱淼华就到50岁了,我们期待他的厚积薄发来打消周围的疑虑,来赢得更多掌声。

 

 

只因没论文 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下岗"

 

朱淼华和学生在一起。

 

1115,晚上6点半是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的上课时间。与往常一样,不到5点半就有学生到教室门口等候。

6点半,朱淼华走进教室,里面已坐得满满的。朱淼华打开电脑,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伴着他沙哑的声音,学生仿佛进入艺术的殿堂: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达·芬奇、伦勃朗、德拉克洛瓦、莫奈、凡高……在朱淼华的激情讲课中,学生陶醉于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下课时,教室里爆发出热烈掌声。

面对学生的掌声,已有20余年教龄的朱淼华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尴尬处境,脸上泛出满足的笑容……

 

他的课是浙大一景:200多人的教室坐满了人,有同学自带凳子,还有的站在过道上

朱淼华为什么被“淘汰”?

 

朱淼华今年已经48岁了,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一名普通讲师。他的名气很大,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在全校有口皆碑。他每次上课,能容纳200多人的教室总是坐满了人,有同学自带凳子去教室,还有的人站在过道听完两个半小时的课。每次上完课大家都会鼓掌,期末最后一堂课还有人献花。

在理工科学生较多的浙江大学,一门人文类选修课如此受欢迎并不多见,而朱淼华的这门课受欢迎竟达10年之久。正如一名学生所说:“朱淼华的课是浙大的一道风景线。”

朱淼华上课很有特点,一瓶水、一张光盘就是上课的全部用品。他说上课是跟学生聊天,聊艺术、聊人生,让他们在学习理工科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人文精神。课堂上,他向来是兴之所至,讲到激动时,还会手舞足蹈。开课10年,知识点早就烂熟于心,但他上课前总要留两个小时调整心态,每次课都加入新内容和新见解。他说话语速很快,学生记不下来,就带录音机听课。

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上,一名学生写道:“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丰富的感情、对日常生活的细致体察和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批判精神,这给我带来一种迥然不同的视野。”

2003年,在以学生打分为主的全校老师综合考评中,朱淼华排名第七,前六位都是名望很高的教授,作为讲师的朱淼华排名如此靠前,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同年,他的《西方艺术史》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

但就在这一年,朱淼华却“下岗”了。

按浙江大学岗位聘任的有关规定,教学科研岗位分为本科教学主讲岗位、研究生教学岗位、科研岗位等不同种类,由一级到九级。各岗位的聘用标准虽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要求有论文发表。在2003年的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朱淼华在哲学系排名最后,被淘汰“下岗”。

 

“下岗”了,却在三校区同时开课;上着课,却拿着“下岗”工资

朱淼华到底什么身份?

在浙大网站的BBS上,有许多关于朱淼华的帖子:“现在的理工科学生太需要老师这样的老师和《西方艺术史》这样的课了。”

学生需要朱淼华上课,学校也排了课。但是没被聘上教学科研岗位,按理就不能承担教学任务。朱淼华凭什么身份上课,学校没有明确的说法。学生说:“老师凭‘人气’上课。”

按学校规定,连续两次未聘岗者必须调离学校或交校人才开发中心管理。到今年6月份,朱淼华已经两年没签合同了。

9月份朱淼华又被安排继续上课,而且是在三个校区同时开设《西方艺术史》。“人气”又一次让朱淼华留了下来,朱淼华很高兴,但对自己的身份更加莫名其妙:按规定应该被“挂”起来,但他还在上课;可如果算是“上岗”了,却还拿着“下岗”工资。

现在朱淼华上课总感觉时间不够,他不知道在“人气”和制度面前,到底谁能给他一个堂堂正正的教师资格,到底还能上多久的课。

书稿已修改了4年仍不满意,他说:我并没有放弃学术,但决不会单纯为了职称而应付

谁能给朱淼华一个说法?

2003年“下岗”以来,朱淼华虽然上着课,却拿着每月1000多元的“下岗”工资,只是年终有四五千元的授课津贴。学生告诉我们,曾经有段时间朱淼华的生活非常清苦,甚至到了有学生在网上为他募捐的地步。

有学生劝朱淼华:“老师,你就不能写写论文,评个职称吗?”朱淼华笑笑说:“我的思考还不成熟,决不会发‘不达标’的论文。”朱淼华的桌上放着厚厚的《西方艺术史》样稿,他说这本书稿已修改了4年,但自己仍不满意,出版社催了多次,他硬是没交。

有人说他认死理儿,有人说他想不开,“有论文就有职称,有职称就会有好待遇。”谁都知道的事儿,朱淼华却反复说:我并没有放弃学术,试想一位人文学科的教师如果没有学术研究怎么能在课堂上激扬文字呢?他说在今后的时间要把书稿完成,给自己一个交代,也会开始写论文,但他决不会单纯为了申请职称而应付。

朱淼华告诉我们,“学生是我生活的全部。”他从不看工资单,生平也没有打过职称报告和住房报告,唯一看重的是学生的评价。每次期末考试,都有一道题是关于对《西方艺术史》的看法和意见,每份意见朱淼华都认真阅读,并且好好保存,至今已经保存了好几千份。

在朱淼华的房间里,我们看到各种精致的小饰品和各地特产。对此,朱淼华如数家珍,“都是学生送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当我们告诉他,在采访中学生形容他最多的词是“朋友”时,朱淼华非常开心:“他们都叫我老朱呢!”学生在BBS上发帖:“感谢朱老师,您的艺术水平,讲课的功力,做人的态度,人生的追求,都是楷模。”

面对清贫的生活,朱淼华说他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面对尴尬的处境,朱淼华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

 

《人民日报》 (20051124 第十一版)

 

 

上课学生爆满 浙大一讲师没论文没职称下岗了

 

上海交通大学老师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记者打开浙江大学的BBS,想看看大学生对这个事件的反映。很意外地,看到了这样的跟帖:

"含泪看完,让我想起朱淼华老师。作为工科老师,晏多一分朴实与憨厚,作为人文老师,朱多一份自由主义的人文精神,然而爱学生、爱教学,甘于清贫,不与世俗妥协的心是一样的。"

经过辗转打听,记者终于联系上了朱淼华老师。他正在太子湾公园和学生们聊天。他的这些学生都说,朱老师和晏老师太像了。

朱淼华1982年开始教书,1985年进浙大,1987年评上讲师。18年过去了,他还是讲师。而且还是个已下岗但还在上课的讲师。"这两年我虽然还在给学生上课,但名份上已经下岗了。"因为学校没有与他签定任何合同。只是他依然在教书,是学校要他开课的,因为他的课堂到哪里都是爆满。


浙江大学自从2000年开始进行岗位聘任工作后,被聘用才有岗位,岗位分为一到九级,其中有一条规定是连续两次未聘岗者必须调离学校或交校人才开发中心管理。朱淼华说,我已经两年没签合同了,有关部门说再不聘就要把我""起来。也许今年6月我不能再站上讲台了。

按目前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长于教学但欠缺科研能力,没有论文,没有课题的教师是容易落聘的。因为他的业绩点很难达标,即使在教学评估上拿优,学生的选课率也高,依然不会在聘岗中拥有优势。学校关注过朱淼华的状况,也肯定他的教学能力,他的人缘在学校也很好。但规章摆在那里,谁也无能为力。连朱淼华自己都苦笑,没有人整我,老师们碰在一起大家有时也说我才像一个老师,我教学上也得过很多奖,可是条条框框在那里,没办法。

虽然没有论文和职称,但在一次整个学校的综合考评中,朱淼华排名第七。他的学生补充说,前面六位都是地位名誉很高的教授,他一个讲师夹在里头很突兀,这是因为在这个综合考评的构成里,学生打分占了主要比例。他的学生说,朱老师已经把教书当成了生活。"他给我们讲课是在与我们对话。他能把我们想表达却说不出来的东西告诉我们,而且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老师照本宣科,我们不如去自学。"

"你以前的同班同学已是博导、教授,你还是讲师;别人分到了三室一厅,你还住在筒子楼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小屋,没有卫生间,睡着高低铺;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你,真的不难受?"对如此特别的老师,记者有些不明白。

"真的不难受啊。我已过了焦虑、妒忌的年龄。不过我向学校申请过房子能不能再给我一个小小的卫生间。至于钱,我觉得只要不饿死、冻死就足够了。但如果没课上,我会难过死。"朱淼华说到没课上,眼睛湿润了。

"20多年,我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我这次答应和你谈是因为晏老师的事太让人伤心。他比我惨,因为他死了;但他比我好,他至少还是一个老师。我却下岗了。"说到激动处,他挥舞着手说,"中午我的学生和我讨论晏老师的事,我对他们说朱淼华绝对不死,我还要给学生上课。但是体制啊,能不能给我一个教师资格,哪怕是最低的一级教师资格。"

朱淼华的内心力量看来非常强大,至少记者在采访他时看到他依然是快乐的,仍然在春天来临时和学生在樱花丛中谈论美学问题。(作者:王玲瑛)

 

朱淼华老师的一些资料(《什么是人生》、个性试题、讲课讲座等)

 

包括:1什么是人生(朱淼华)   2朱淼华老师的考试卷(某学生所录)    3讲课视频:浙大才子朱淼华谈爱情       4讲座视频:拥有“三情”,此生足矣    5朱淼华老师讲座记录(学生所记)

 

1什么是人生(朱淼华

"什么是人生?短暂、脆弱。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活着,人的意义在于希望和绝望之中。根本就没有希望,既然没有希望,哪来绝望,一个不绝望的人一定是怀有着唯一的希望。怀有一个没有希望的心,绝不绝望,那你一定是一个生命的乐观主义者。我建议同学们去读鲁迅《野草》中的《过客》,人的最终的目的不是进入坟墓,而是知道坟墓背后的意义。背后的意义是:我明明知道没有希望,因此绝对不会绝望,既然我不绝望,我顺着生命的意志乐观地活下去。这就是我经常提起的,对生命的理解。"

"我最怕同学在课上说,老师,你不要偏激。你不让我偏激让我干嘛?你是想我说出一个谁都能接受的道理是不是?你让我说出一个中国人常说的中庸之道的那个道是不是?我没有。如果我不是偏激,而是极,极端呢?谁敢说?我们当下就没有极端的东西了。翻开一部人类精神史,哪一个理论,哪一种精神不是极端的?你说我偏激我还觉得不过瘾,太客气,因为我还没有能力,还没有胆量到极端,如果我到极端了,我就成一家之言了。我很难受不是你因为你们说我,而是20岁的孩子居然说我不要偏激,说我愤青。"

"我个人觉得人的全部的意义在于艺术地、理性地、信仰地生活。要全面地把握世界,全面地把握人自己,关键是自己把握自己,超越脆弱的关键在于人要有意义地生存,这个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第二要有价值地生活,表现在三个地方:亲情、友情、爱情。"

 

2朱淼华老师的考试卷(某学生所录)

西方艺术史由于人品超高的朱淼华大哥觉得考试太无聊,让我们写了三篇论文,然后发下一张卷子。

论文自定,在图书馆弄回十本大部头的东西,绞尽脑汁写了一个Saint Peter's New的建造史,果然160年的东西实在太难搞了……然后是一个最后的晚餐的东东和思想者的文……三大篇东西打完之后带去考场,结果在考场发现N多人拿着三叠厚厚的手写稿,牛死了。
看到试卷之后狂汗:
问一:本课程中你印象最深的艺术作品,原因。
问二:本课程中你印象最深的艺术家,原因。
问二:你对本课程最深的印象,建议。

真是“印象”派的一张大白卷,三条问题虚弱地缩在左上角,其余全白。完全不知道多答还是少答好,于是将之填满。

真是一张非常有个性的卷子,不知判分的标准如何?估计在朱老师眼里,标准这个东西,本身就太不人性了!

 
 

3讲课视频:浙大才子朱淼华谈爱情

走进浙大课堂系列之 《美学概论》爱情篇

浙大才子朱淼华谈爱情(上)

浙大才子朱淼华谈爱情(下)

 
4讲座视频:拥有“三情”,此生足矣
树人讲坛(树人大学)
 
 

5朱淼华老师讲座记录

原定的题目:复兴与启蒙:谁来承担。

当晚讲座的题目:艺术与人生。

一、开场语:

"**以后,我基本没上美学课,我为了我自己的信仰,为了自己的职业,为了自己的专业,改上了西方艺术史课。上西方艺术史课的目的是为了我心爱的美学,但是上美学的目的是为了我心爱的中国思想史。我在浙大没有上过一节中国思想史的课,如果老天爷给我后面的日子,我会归结到中国思想史上去。" "我最渴望大学里能够有激烈的对话,大学就是用来探索一些问题,对话多好,争论多好。"

二、何为艺术

"三个要点:第一、艺术是一个媒介;第二,必须创新的,我所理解的艺术是绝对不可以拷贝的,也不可以摹仿的。第三、一定揭示了人类精神层面的东西,表达了人类精神发展史的过程。" "我崇尚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艺术只有在自由和独立的前提下才称之为艺术

回顾艺术史:

第一、举例威廉道夫(不知是不是这样写,本人学识浅陋,望方家指正,欢迎砸砖,轻点)的维那斯、巨石建筑。"这是人类经历的一个巫术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起点。"这些是否是艺术?

第二、历史的记录。举例岩画(人追逐和逃跑,记录下人经历的阶段),罗马时期的市政工程、记功柱、竞技场(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更多地记载着事实历史而非精神历史,或可称为恶的精神历史),这些是否是艺术?

第三、开始对人的精神层面和肉体层面(body)开始思考。

举例"三个濒死"

1 濒死的野牛。在射杀野牛中看到人的力量,通过牛的挣扎发现人在生死之间的挣扎。

2 濒死的母狮。在和狮子的玩中体现人的力量,同时体现人开始对生死问题进行思考。

3 濒死的高卢人。希腊人打败了高卢人,而又塑造了他们的雕塑。发现民族力量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对body的思考始自希腊,贯穿整个西方艺术史。(中国艺术中几乎没有对自身body的讴歌。)

第四、宗教。举例金字塔、歌特式大教堂,这些是否为艺术?艺术没有人还是艺术吗?"用所谓的艺术形式来揭示宗教的教义、宗教的哲学、宗教的思想。艺术仅仅是一个工具,艺术成为宗教的婢女。"

第五、为世俗生活(相对于宗教生活)服务。指的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罗可可、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为王公贵族服务,二为为平民百姓服务(以荷兰为代表)。

第六、艺术成为革命的工具。利用艺术引导人们杀戳,或赤裸裸地展示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关系。举例《美杜莎之罚》,《自由引导人们》、《绞刑架下的舞蹈》。这些也是艺术吗?

第七、印象主义时期。艺术家什么也不为,为光、为色彩,为我所看的看到,导致艺术史上的伟大革命的开始。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艺术是开始是后印象主义,塞尚、梵高、高更等,我认为把他们列入后印象主义是错误,真正导致他们的是表现主义、象征主义。"

"什么是艺术家?这既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当时人们加给他的。艺术家就是艺术家,艺术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也不是造就出来的,艺术家生来就是艺术家,与其他任何人都是不一样的。艺术是不能评等级的,这玷污了艺术的本质。艺术家也不能分所谓的高低等级。"

"如果艺术是为了巫术,艺术是为了记录、艺术是为了宗教、艺术是为了世俗,艺术是为了革命,艺术是这些的工具,那么要艺术干什么?'为艺术而艺术',艺术从这里开始,艺术就是艺术。"

三、艺术与人生

"艺术只关注一件事:人生,人的生命,人的生与死。"

"艺术家什么也不为""艺术家是不能成为的""梵高只干过一件事:画画。有饭吃,画画;没饭吃,画画。"

"20世纪让我们看不懂的作品全部在揭示一个问题: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我们在干什么?我们,为什么?这是高更的原话。假如你说对20世纪的作品看不懂,那你一定是正在死着。你不是活着,因为假如你活着,你一定有痛苦、彷徨、呐喊、嚎叫等,如果你内心里没有这些东西的话,你一定正在死着,只有死着的人没有这种感觉。"

"郁闷,一个会说郁闷的人为什么不敢说痛苦?为什么不敢说孤独?因为不敢面对痛苦与孤独。"

"全部的当代艺术都在讴歌:荒诞、无聊、孤独。"

"什么是人生?短暂、脆弱。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活着,人的意义在于希望和绝望之中。根本就没有希望,既然没有希望,哪来绝望,一个不绝望的人一定是怀有着唯一的希望。怀有一个没有希望的心,绝不绝望,那你一定是一个生命的乐观主义者。我建议同学们去读鲁迅《野草》中的《过客》,人的最终的目的不是进入坟墓,而是知道坟墓背后的意义。背后的意义是:我明明知道没有希望,因此绝对不会绝望,既然我不绝望,我顺着生命的意志乐观地活下去。这就是我经常提起的,对生命的理解。" "人生的前题就是一种悲剧,因为没有希望。我建议同学们去读《生命的悲剧意识》。

我们汉人好像不喜欢这个词:悲剧。因为我们从小被人洗过脑了,好像我们的生活没有悲剧,总有一个人善意或恶意地跟你说:明天会比今天更好。可是长大了会发现明天的明天就跟今天一样的今天。还有人会说:面包会有的。到今天我没找一个答案,就是面包是怎么会有的?"

"我们都听过西西弗斯的故事,你把石头推上去,它必然会掉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全部意义在于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就是西西弗斯的精神,一种傻瓜式的精神。明知道没有希望而怀有着一种乐观的精神去面对悲剧的生命状态。"

"我最怕同学在课上说,老师,你不要偏激。你不让我偏激让我干嘛?你是想我说出一个谁都能接受的道理是不是?你让我说出一个中国人常说的中庸之道的那个道是不是?我没有。如果我不是偏激,而是极,极端呢?谁敢说?我们当下就没有极端的东西了。

一部人类精神史,哪一个理论,哪一种精神不是极端的?你说我偏激我还觉得不过瘾,太客气,因为我还没有能力,还没有胆量到极端,如果我到极端了,我就成一家之言了。我很难受不是你因为你们说我,而是20岁的孩子居然说我不要偏激,说我愤青。"

"我提几个自己的体会:第一,艺术与人生脱离,有可能吗?就像赚钱与搞艺术,居然有人说我赚来了钱用来搞艺术,这是个极其二律悖反的东西。在赚钱的过程当中,你要遵循的原则是商道,商道是什么?哪一个财富是创造出来的?财富的背后隐藏着血泪。

谓的搞艺术的人说我要拼命赚钱,赚钱的目的是为搞我的艺术。请问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家,你赚得了钱吗?赚来的钱可能搞艺术吗?我思考过实践过,我做不到。我们周围有很多在这样做,这样做的是结果是什么?他既没有成一个很好的商人,也不是一个艺术家。"

"第二,艺术人生的概念与人生艺术的概念。什么叫艺术人生,人生就是艺术,这是什么人生?这是天才的人生,是梵高的人生,高更的人生……艺术家的人生,不是芸芸众生的人生。人生艺术,是滑头的艺术,滑头的人生。现在有个创造性的词,叫'与时俱进',不告诉你它的正反、善恶、真假,只告诉你与时俱进,这就像二十几年以前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谁富起来?你说我想富起来,它告诉你,你不是一部分人!谁是一部分人?我不知道。又有人说,摸着石头过河。有人摸到过去了,有人摸不到要么过不去要么掉下去。艺术用到人生中,这是艺术吗?80年代后期,**以后的运动之后,很多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餐饮美学等等,弄出一门人生艺术的科学,所以让你们去读中国传统中的厚黑学、三国等等。这叫什么?这就叫人生艺术。天才绝对处理不好。"

"第三,难道我在追求艺术人生吗?我借用马克思的观点,人对于世界的把握分为四种:艺术地把握;理性地把握;宗教信仰的把握;实践理性地把握。我所理解的艺术人生仅仅是人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中的一种:艺术的把握。只把握这种方式的人只配作艺术家。仅仅地把握艺术人生这一方面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高更活不长,所以梵高活不长,被骂作疯子。对于理性地把握世界,我最近这几年经常用一个词,你一定要知道你下一餐饭在什么地方,即钱须enough(对于宗教信仰上)中西不同的地方在于西方是忏悔而中国是祈求。所以我说在艺术地把握,理性地把握之外还应有信仰的把握。信仰地把握是什么?三个字:我愿意。这是你把握世界全部的东西。现在很少有人会愿意说出这三个字,他总觉得我做这件事不是出于我愿意而是他人要我去做。许多人文学科的教师一面在宣扬人文精神,一面在面对非人文的东西时说我没办法,当他说没办法时让他的听众怎么办?人文不仅要求知行合一,还肩负着批判的责作。一个有自由思想独立追求的人,他不仅仅有自己的艺术人生、理性人生、信仰人生,还要具有一种批判精神。

一个人缺乏对社会、对自身、对自然、对他人的批判精神的话,那么所谓的艺术人生是实现不了的,我不太相信能够独善其身的人,一个独善其身的人对人类毫无意义。

在这个基础上,我个人觉得人的全部的意义在于艺术地、理性地、信仰地生活。要全面地把握世界,全面地把握人自己,关键是自己把握自己,超越脆弱的关键在于人要有意义地生存,这个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第二要有价值地生活,表现在三个地方:亲情、友情、爱情。"

 

另一篇讲课记录

西方艺术史 朱淼华 浙大最值得上的课之一

*

第一次听到朱淼华这个名字是在上个学期的时候看了88上的一篇帖子《浙大竟然还有这样的老师》

于是这学期选了他的课

第一周的课刚好老攀生日 浪费在钱柜里了

回来一问室友 说是暴火爆 人满为患

第二周的课我去了

一走进教室

汗! 座无虚席 后面还站了几十个人

在浙大 除了金庸的讲座外 很少能有这么高的人气

转了一圈 好不容易插空坐了进去

*

很快 我就进入了朱淼华的精神世界

这个教室是与世隔绝的精神艺术的殿堂

美学 哲学 艺术 文学 宗教 。。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人生哲理 游历感悟。。

整个教室的人沉浸其中

*

每个星期能有这样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能够抖落世俗的尘埃

*

关于朱淼华

一个视达芬奇 米开郎其罗 拉菲尔为神的人

*

以下是我上节课听到的一些东西

零零散散的能回忆起来

觉得挺有道理的

以后如果有时间的话

每次课后我都会写一点课上听到的有意义的东东以及感受

*

【关于复兴】

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恢复

兴旺

那我们要恢复到什么年代呢

盛唐吗?

不行 盛唐有三分之一的外族人

汉人的。。。

先秦?

也不行啊 先秦没有统一啊

所以我们整天喊着复兴复兴

但是我们不知道要复兴什么

[KyrieEleison"复兴是恢复汉唐盛世的荣光 文明的主导地位"这个ms说的有点道理from histroy@88]

【关于和谐】

当这个社会提出要和谐的时候

那肯定是有富人出现的时候

因为只有富人会提出要和谐

他们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拉菲尔??画】

那些罗马人在吃饭

耶稣为什么会在里面

耶稣是来吃饭的吗

你看它提着右手

跟那幅接受审判的那只右手是多么的像啊

他不是来吃饭的

他是来审判的

当吃喝玩乐之风盛行时

也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而现在 似乎也盛行着吃饭

过年就是吃饭

人文学院去×× 管理学院去×× 经济学院去雷迪森吃

那现在是不是意味着一个时代即将结束呢

【小孩与鹅?】

我们为什么会被感动

因为我们他妈的曾经也这样过!

【垂死的高卢人】

因为他他妈的就是个男人

一个不被自己打到的人时永远不会被人打倒的!

【角斗场】

当我到了罗马的角斗场

我久久不能离去

罗马角斗场跟二战时的集中营是多么的相似啊

他们本质上是相同的

但这是艺术啊 艺术!

【亚当和夏娃被赶走】

当你不想出去时 谁也不能赶你出去

当你想出去时 你就会被赶出去

我已经下岗两年了 但是现在还有这么多的人来上我的课

我不想离开 谁也不能把我赶走!

【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 大家记住

在人生的任何时刻

都要记住那三个垂死 两只左手

『垂死的野牛 垂死的野狮 垂死的高卢人

当犹大亲吻耶稣时 耶稣伸出的那只左手

当玛利亚抱着死去的耶稣时 玛利亚伸出的那只左手』

PS:西方艺术史上课时间地点 周四第11,12,13 玉泉教7-106

附:cios 上完《西方艺术史》后的感受 一篇!

 

 

我所了解的朱淼华

(摘自方向真的新浪博客)原文链接

 

借“朱淼华现象”讨论之际,我想说说我的一点看法。

我虽然没有听过朱淼华的课,但作为他的华东师大文艺理论助教班的同学,对他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他对人真诚,谈吐声情并茂,稍带夸张,还带点孩子气;他的艺术感觉很好,对文学、美术、音乐都有相当的鉴赏力;他的小提琴拉得不错,歌也唱得尚可,他属于那种艺术气质类型的人。一次他来郑州,我陪他去看黄河,“啊,黄河!”他大喊一声,接着就在河堤上旁若无人地高唱起歌来。我想,他讲西方艺术史这门课是非常合适的。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容纳二百多人的课堂时常走道都站着学生听课。他很受学生喜爱,这一点从学生评教他的排名中可以得到印证。

听说他这些年没有论文发表,没有专著出版,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很难想象他这种人会加入评职称、凑论文的大潮。当然,在现今高校将论文、专著作为成果考核的情况下,在浙大这样的名校,朱淼华的“出局”也就不是令人意外的了。

为什么没有文章和专著?很显然,朱淼华没有将自己的心思用在写文章上。这是作为一个大学教师的缺憾。专著、论文并不仅仅是成果、名利的象征,它确确实实体现一个人的深刻的学养。写作逼迫你去更加深入地读书,研究,逼迫你去系统、严谨地思考问题。大学教师毕竟不同于歌星、影星,不能仅仅满足于舞台效果。大学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肩负起科研的重任。一个好的大学教师无论如何应该有自己的系统的思考的,把自己思想用文字表述出来的。教学、科研应该相辅相成,不能忽略任何一方。作为一个浙大的教师,居然几乎没有论文发表,朱淼华也有点太不合时宜了。

但我想,比起一些多少年并没有学术长进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处级教授,比起那些为了表明“成果”而去凑数发表垃圾文章的人,朱淼华还是可爱的,起码他保持了自己的贞洁。他觉得自己的思想缺乏独创性,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精辟的论述值得写成文章发表,抑或是他的单纯和孩子气使他不愿去做这些事情。比起一些苦心孤诣弄几篇文章充数的人,朱淼华的缺憾还显得可爱一些。现在鹦鹉学舌般的、毫无创意的、陈陈相因的文章充斥学刊,不仅说明高校的一种趋利倾向,更令人担忧的是学术的整体堕落与腐败。

高校是开明、自由的学术殿堂,兼容并蓄更是大学人文精神的要旨。现在,一种考核指标居然使孩子气的可爱的朱淼华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使本应是坚硬的个体显得如此滑稽和渺小,那本来TMD不算什么的指标,居然左右了人的命运、际遇与情感处境。悲哉!这境况或许也包含着浙大的无奈与尴尬。偶然否?必然否?

不知怎的,我眼前交叠出现着如今老同学的身影和当年他在华东师大时那个生气勃勃的身影。如今的朱淼华虽领着一月一千元的微薄下岗工资,却依然充满激情地在浙大的三地穿梭上课,他的课依然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塞万提司笔下的堂吉诃德,在与现代化的对峙中,一种悲情兀立成为一座没有树木、没有收获的山峰。

2005年12月

 

 

 

小记朱淼华(摘自包清骏的新浪博客)

原文链接

 

    某天去旁听西方艺术史。其实我本来对西方艺术史没有兴趣的,只是有次被人叫去旁听这门课,说是帮我占了个座,不好意思推辞,就赶去听了场,结果那老师实在相当能讲,去过很多国家,上课用的图片有很多都是他自己拍的,据说此人还是本校四大名嘴之一,与我们学院的郑强齐名。此后每周都去旁听这门课。话说有一天天降大雨,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冒雨赶去。毕竟是春学期最后一趟课了,再去一趟以示尊重。讲了这么多废话只是想表示,这位老师值得我冒雨出行。

    却说这一去就出了事,出发时离上课只剩五分钟,走路是万万来不及的,骑车赶到教室时鞋子都湿透了,两只脚像泡在水里一般。晚饭还没吃,又冷又饿。教室里一如往常,人声鼎沸,开门进去后一股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后排找了个座位坐下,掏出面包津津有味地吃着。身上很不舒服,心里却莫名的很快乐。老师在上边讲着论文的事情,他说一定要写上姓名,改论文时若见到精彩的片段,就会立刻发短信过去说“哥们,你写得真不错”。还说今年不接受打印稿。

    老朱长得一张圆脸,戴一副又大又圆的金边眼镜,讲话喜欢手舞足蹈,每每给人用尽全力在讲话的感觉。老朱去过世界各地,卢浮宫、比萨斜塔、爱琴海、梵蒂冈……每当他上课提到这些地方时他都会拿出他自己拍的照片,一张张给我们详细描述。他在外国时随身带着三台照相机,手上一台,脖子上一台,包里还藏着一台。外国人见了他都尔他作“Mr Camera”,还说这种打扮的一定是中国人。这位Mr Camera胆大包天,就算在标明“No Photo”的地方也敢大拍特拍,虽然也曾被保安抓到过,偷拍的热情去丝毫不减。蒙娜丽莎、狮子门、上粗下细的柱子、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神庙、书记员像、老村长像,各种雕塑、画作……以往见到这些东西只是见一眼便抛在脑后,再怎么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老朱上课时把这些艺术品一件件细说并让我们体会,在他的指引下我始惊觉艺术的殿堂是如此的神奇,我也才开始明白什么是艺术,对艺术的兴趣也逐渐萌生。

   可惜本人愚鲁,无能全盘复述那一堂堂精彩的解说,只记得老朱不停地强调“我”,强调以人为本。比如他说,统治者把大禹神化,宣称其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但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却是“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在司马迁心目中,大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一字之差就把人变成了神。还有爱琴海文明中有些雕像只有一个鼻子,达芬奇的作品,拉斐尔的教堂画像……一幕幕让我茅塞顿开的瞬间永远留在我心中。

   夏学期伊始,我四处打听到老朱开了门课叫《美学概论》,晚上匆匆赶去上课。下午正好被王荫槐叫出去逛街,走了一下午,回校后有点晚,下车后直奔教室还是迟到一分钟,教室的座位已经爆满,不时有人从后门进来,看看没座位又出门走了。只我一个人拎着书包站在后边,拿着笔记本静静地站了三节课。算起来从下午站到晚上九点,算起来一共站了将近八个小时,脚底又酸又疼。不过为了听老朱的课,值!

 

以下摘自当是的听课笔记:

三点劝告:1,多看看别人没有提过的书

          2,谈恋爱!从大一就要开始,别拖到大四。要more and more, again and again。成熟的标志是角色的确认。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为什么?是你的Body决定你是一个男人?不止!在父亲面前你是儿子,在妹妹面前你是哥哥,在儿子面前你是父亲,同样,在女(男)友面前,你才是一个男(女)人。

           3,要多出去走走。天下那么大,人那么多,觉得你自己很渺小?请多出去走走,走得多了你会发现天只有那么大,人只有那么多。人,只有跟你有关系的人,才对人有关系。

 

    爱情?别跟我提爱情。什么是爱情?你知道吗?爱情是在无话可说时说的,是在结婚后天天面对柴米油盐过日子过得不耐烦时才说的,最好是不说之说。

    毕业后赤手空拳去找工作,告诉对方你会做什么(而不是靠证书、文凭、简历)

    “我不相信!”————因为我曾经相信

    过好|日子  (注意停顿)

    “少不读三国,老不读西游”。————三国里全是机心权谋

    有个学生坚持四年都六点半起床

    一切生活都是你自己的生活。Means:生活真无趣?X!NO!应该是(我的)生活真无趣。   报怨时想想这句话

    痛苦来源于一直怀有的希望的不断破灭。

    崇拜的根源:我做不到!

    死→墙倒下来,推也是死,不推也是死→推! (同样的,六点半起床是死,七点半起床也早晚是一个死→六点半起床)

    存在主义就是选择

    人生的路尽头是死,是冢,是坟。坟的背后是什么?思考这个不可能的问题,才是“人”。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