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教育者·且行且思 >> 教师成长 >> 其他资料 >> 文章详细

《从内圣到外王》学生心得摘录拾遗
作者: 发表时间:15-01-29 点击率:2587

像“从内圣到外王”、“创新管理”、“经济学”这些课程,每学期末的时候,我常常会让学生写意见、心得上来,我会从这些文字里摘录一些,与他们交流。

早期的许多记录已经找不见了,我只能找到若干片段,仅供大家参考。

 

其一

 

0809第二学期

 

每节课推荐阅读

 

往教和来学

 

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刘梦溪:我们的百年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条是历史不能割断,另一条是世界不能脱离。

 

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不用刻意去复兴的!人民在生活中自然而然会用到它,甩也甩不掉。

 

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 第一步,要人人存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辅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0910第一学期

很多时候老师是在讲解一些词语,有时甚至是翻来覆去地解释。

很多时候感觉老师你在讲给自己听一样。

从上这节课以来,我就每怎么见到过老师你走到讲台以下。为什么老师你就不可以走下来,一边走着一边讲课呢?为什么你就不可以在走动的过程中问我们几个问题,随时与我们进行沟通呢?

 

忙碌是偷懒的一种形式,那是人们懒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动。

 

可我一直执著地纠结在当初的多次放弃(社团活动),现在终于释怀了。毕竟我的能力是有限的。——患得患失——放在聚焦这部分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应该包括三部分,首先是要充分认识民族自身的文化种子,其次要将其置于现代语境中,最后,还应该联系世界语境。——费孝通

 

你的内心所思所想,会无意识反映在你的微表情,运用微表情分析,能判断人的情绪。

“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

人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伪装自己的情绪,于是引出人不可貌相,说明从一个人的外表不能断定他的内涵才能。相由心生——人不可貌相,分开来看都有其道理,但摆在一起,看起来矛盾但实则又不矛盾。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来阐释两者?

 

很喜欢“稀释”这个词的用法,感觉整个生命显得如此单薄。

希望这些哲思,智言慧语能够超越语言,在老师与学生之间融会贯通。

 

我更乐于听到您所提到的被我们误称为“愤青”的论断,比如国内英国教学是失败的,对社团的管理是对创新的压抑,政治思想课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等等。我已经记不清这些零散的论断如何与中庸、智慧联系起来,但正是由于这些批判精神的引导,使我产生对生活其他事物重新审视。

 

相由心生,心理活动外化的过程

 

射雕英雄传,郭靖,成吉思汗,能够造福苍生,使战乱停止的人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郑锋

保存——创造

打着爱的旗号让孩子干者干那

你是为我好,反倒我自己是害自己不成?

 

 

其二

 

机电0901诸葛霄

 

仓央嘉措

 

新闻0802杨琳燕

我总是在质疑人类是在局限的思维方式内架构出了一个来说服自己的世界。而对于本真的世界,似乎没有多少人能真正体悟到。

 

法学0902陈昕

您说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在一生中都没有展开……就像一张画卷铺开

 

医学08叶可松

我记得有句话印象挺深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听上去没什么不对,但仔细想想,是句废话。试想一本书,如果我们没有深入进去,我们又怎么知道精华所在。

深入进去了,自然精华就浮现出来,糟粕就遗忘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自然的过程而不是刻意而为

 

日语0901潘野翚

在我思考的人生问题中“自我觉醒”。

 

传媒08 徐姗

老师的这套“为了理论”——放羊娃的故事

 

传媒08 张婉洁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黑格尔

 

英语09 陈旖旎

教授的是作为活在茫茫宇宙间的一个鲜活的生命该如何把握各自如沧海一粟短暂的理想。

 

邵渝钧


 

范佳铭

王国维浣溪沙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胡哲畅

“从”这个字,说明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现在理解为是让心底的力量抒发出来影响外在行为的一门艺术。

 

圣经: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其三

 

2013年记录

 

课上有很多内容都能让我觉得“嗯,的确是这样”“这本书我要去看看”,但当我记下这些点后下了课转头就忘了。这种现象在我生活中很多地方也可以见到,比如我在微博上看到感兴趣的电影书籍,我都会收藏,但之后真正好好看了的寥寥无几。

这些东西只是激起了表面的浪花,而没有触及源动力。

 

另一个学生的表述:

每一个励志讲师在台上用各种个案甚至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激励我们的时候,都会激起我心中的满腔热血,会制定各种学习计划,但这些计划基本上执行不到一周就被放弃了。我觉得原因是这些热情不是由种子从我内心抽出芽来的,而是有人通过一种方式插接到我的心田,而在它真正根深蒂固之前却已经死亡了。

 

陈百强《一生何求》

寻遍了却偏失去 未盼却在手

一切本来现成

 

我突然想起我高中的文学社的老师。最初进文学社的时候,老师经常说“现在很少人能来谈文学,我们的坚持不容易。”当老师已经坚持了六七年,在我们的上一届开始有一点点名声。那时候我们有时候去采风,坐在蓝天白云下谈谈我们心中认为的文学。后来努力被证明,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编辑来约稿,越来越多的比赛要去参加。我们所有人对这样一个转变措手不及。渐渐,我们没有时间去草地上琼瑶痞子蔡,而是更多地坐在办公室里说着文章发表的数量。只有数量才能代表你的成绩。一次聚会,大家其乐融融时,社长突然提出退社的要求,留下面面相觑的一帮人。当时我没去,我留言给她,问她怎么了,她说你还是听老师的版本去吧。我们相继无言。我知道她是对文学有梦的孩子,不喜欢她喜欢的东西过于被标准化。现在文学社的名声很好,谁谁谁参加了新概念,谁谁谁发表了长篇小说,谁谁谁要出书了。名下的作文培训班也成立了。当初几个同学再回头看时都说再也找不到最纯粹的感动了。行管1202蔡含瑶 @晨光若与黎明

 

从问题中看到自己 认识自己 成为自己

其实他们都是装出来的,他们只是演技比你好点而已

 

人生向外追逐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看你能否守得住。像一个流星锤一样,不被甩出去。

 

对自己熟知的人反而更难尊重。因为疏远的人,你可以用欺的方式、瞒的方式对付过去

 

我本来想去做——其中有多少是自己真心想去做的呢?只是借口而已

 

在自己擅长的地方有所建树,继而用此强大的荣誉感在别处成功。一个人开心的时候,就可以对别人宽容等等——表现出人性的正面

另一个学生的表述:减少自卑感最好的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建立自信,带动自己的整体。

 

“你站错地方了”人挪活树挪死

长期得不到成就感(不断的挫败感)的人,经不起甚至最平常的一击

 

没有该不该,只有想不想

 

人是有弹性的。人不是不能适应本性之外的自我,而是不能一直保持。人是可以改变的,只是不能忘记本位。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上。

 

如果真的要从外王到内圣,就必须“装”——就不诚,不诚无物。

 

有凝聚力才有穿透力。

 

2012-7-22

《李叔同说佛》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惟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僧璨《信心铭》:智者无为,庸人自缚。

 

生命能量——气场

 

有生有色(有声有色)

 

你们应当趁著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1236

 

奥古斯丁

美国基督教神学家罗杰.奥尔森(Roger Olson)这样评价奥古斯丁,身兼教父、神学家与主教的奥古斯丁,巍然矗立于一个重要的神学岔路上,指引着整个西方基督教的行进方向,古代的神学主流都汇聚在他身上,又奔腾成从他流出的滚滚江河。——孔子也是如此。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并没有系统阐述其神学思想,而是以为假想读者,以第一人称为忏悔主体,在长长的十三卷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聪颖过人,却痴迷异教、耽于情欲的年轻人,从怀疑主、发现主到信仰主、服侍主的心路历程。

有一天,奥古斯丁在花园为自己的罪恶痛哭地向祈求,并问为什么不让罪恶远离自己,突然又听见小孩子的声音说拿着,念吧,然后他慌张的回到朋友身边,拣起跌落在地的《圣经》,正好翻到《罗马书》,低声诵读到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马书》第十三章13-14)在念完了这几行,就如一线恬静之光射进内心,把不安的黑暗一扫而光,并于不久后和儿子一起接受了安布罗西乌斯主教的圣洗。

 

《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着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是你罪受不了自己的地方。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你自己。

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也排斥什么。

为什么那些事情会激起你的情绪,这个很重要。

 

“心之所向”和欲望的差别(本心之所欲与人欲之所欲)

比如读书,你是对成绩感兴趣还是对内容和思想感兴趣。

天理人欲。多了一份意思。

 

我不信一个具体的佛、耶等等。我这个人好用心思,让我稀里糊涂接受一个东西,很难。但我感觉冥冥中有一种力量,人力无法左右,必须心存敬畏。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河山万朵!

-------柴陵郁禅师悟道诗

 

1950年左右,爱因斯坦在一次散步回家的途中向他的学生派斯教授尖锐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看着它时才真正存在?”这里,爱因斯坦其实谈的就是量子理论,特别是在物理观察意义上微观粒子的客观实在性问题。为什么爱因斯坦要如此尖锐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然而的确有一些哲学家包括某些物理学家则主张:人们如果要认识客观世界,必须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去和客观世界打交道,那么世界就只在我的感觉中存在,至于感觉以外是否还存在客观存在”,那是一个未知的命题,最多只能认为是一种假设。有些哲学家进一步认为,这是一种多余假设”,甚至干脆宣称存在就是被感知

 

只要你真诚的做事做人,其他的不求自然来,这“自然”,便是对天道的信任。在西方或许就是对上帝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信任。

 

从吾所好。

从心所欲。

 

必须非常努力,才能毫不费力。

 

李敖北大演讲

现在是处处设防的北京,当你对人处处设防的时候,人变心了。

 

不在状态,是没有调准频率。

 

库切《何谓经典》: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

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 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程然《莲花次第开放》

莲花的开放,都是经历了风霜雷电的洗礼,淤泥河塘的锻造,才次第绽露容颜的啊,又有哪一朵,会是拔苗助长、偷工减料地蓦然开放的呢?好好地生活,做敦厚纯良的赤子,不厮混这难得的人生,便一定会亲眼见证暗香盈盈的莲花次第开放。

 

许多人面对困境,是因为疏离了生命的本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三十而立,原来对这话的理解是三十以后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听老师一讲,大悟,立时指精神上有支撑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物质基础。

 

上了大学,还是被大学上了

 

寻找本源的过程,就是去蔽的过程。

昨天晚上和同学去了一下教堂,发现真正信仰基督的人的生命的确不一样,他们的生命充满生机,对世界的对生命的热情溢于言表。

基督徒说人是不能自救的,要将自己交给上帝才能解脱。

人若能自救上帝就不是人存在所必须的了

基督教认为,人类是有罪的,但又不能自救,因此需要、而且只有上帝能够拯救人类。

基督教:人不可能自救,上帝是唯一救世主,人靠上帝恩典才能得救。

佛教:人可以“自救”,靠向内“修为除业”而得救。

 

效法大自然?自然,意味着自己本来那个样子,自己的本源。

许多人讲率性而为,既不知道自己的真性为何?又怎么追求率性呢。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意思就是在人们商量给予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员的正当对待时,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下,约定好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在走出这个幕布后将在社会/组织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角色大家应该如何对待他,无论是市长还是清洁工。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不会因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给出不公正的意见,即可以避免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因此这一过程下的决策一般能保证将来最弱势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当然,它也不会得到过多的利益,因为在定规则的时候幕布下的人们会认同那是不必要的。

 

从我的话,生活中困扰你的,往往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你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想到萨托利《民主新论》:我们的观念是我们的眼镜。

 

在大学里,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着迷茫空虚自卑孤独……我们要学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并且依靠这股力量成长,让生命绚烂绽放。每一个都应该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自己,充分地肯定自己,坦然地接纳自己。

 

乔布斯的演讲

死亡诗社 “把非生命的一切击溃”

生命应该有不受羁绊的自然活力

 

中国教育的最大成就就是委过于人。把自己的贫穷落后推诿给别人。

 

像爱因斯坦、霍金这样的物理学家,他们在追寻我们人类所认为的真理时,他们其实在认识那个本源。我想,他们其实已经接通了那个本源,可是,其又是如此的抽象,他们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来描述它。

在这些大家的脑子里,承载的已经不是世俗的东西了,而是整个宇宙了。我也似乎理解了,接通本源的人的能量是何其强大的原因了。

爱因斯坦、霍金这样的物理学大家都接通了本源,他们都保持着一份生活中的天真纯朴和对追寻本源的极高热情,我想这或许就是真至精神的最好体现吧。

我们这些普通人显然是没有真正接通本源的,也只要以世俗社会体系中的词来描述他们了。

我觉得其实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拥有了真至精神,若这种精神占了自己的心,那么外界纵然有多大诱惑也不会对我们产生任何影响,而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让自己的真至精神占领自己的心而不被世俗的一些无聊无趣的物质所玷污罢了。

 

刘若英《最好的未来》

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

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

 

绝对正确的东西,往往都是废话

因为它终结了人的思考。

论语不会直接给你答案,它会用简洁的词句,让读者陷入思考。以其昭昭使人昏昏。

昏昏,就是使人生出疑问。

 

最为关键的是,相较于其他课程,内圣外王展现出了少见的真实和诚意,老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与我们分享知识并沉醉其中。

 

日本学者村山孚说得好:我希望中国朋友在时下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道路上,不要以为只有外国的新奇概念和奥妙的数学公式才是科学,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同样是实现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宏大源流。

 

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有这样的通病,他们根本无心顾及他人的感受,别人的情况与自己无关,逮到一个,便大谈特谈自己。自我中心。

越是如此,越发觉察家庭的温暖与可爱。也就是父母愿意认真倾听你的困惑与烦恼,并给予积极开导。

 

汽车,刹车失灵,撞5个还是撞1个?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勘研寻的一个大题目。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但专就中国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每一项制度之推行与继续,也必待有一种与之相当的道德意志与服务忠诚之贯注,否则徒法不能以自行,纵然法良意美,终是徒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周,柔情的硬汉

 

一个民族,只要精神尚在,有朝一日必能复国

如果精神已失,将万劫不复。

  

那个,三个人,小时候,希特勒、丘吉尔、斯大林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
(:轻轻的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撑着夜往前飞 ye

 

不同的人生,只在不同的人心

 

眼睛 孩子的眼睛炯炯有神、清澈见底 老人的眼睛是浑浊的暗淡无光的 这是生命里的表现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相面 最重要的是相眼睛

 

被金钱打败的人 大败金钱的人

 

陆九渊的主宰

我的青春我做主

 

按照父母铺好的路

生命被许许多多的外部力量绑架了

 

极高明 极致、彻底、纯粹

不偏不倚 在我看来 主要讲的是还原 而非面面俱到

 

生活绑架了我的梦想 代腾飞

 

2012-12-18

越长大,看到越多的社会默认的规则,比如“送礼”,我深深的感到所谓的贪官都是老百姓自己造就的,至少在我认识的人里,总是觉得“送礼”好办事,然后不停的给别人送礼,送完以后又说别人贪心,这种奇怪的心理实在是让我想不明白。

 

罗尔斯《正义论》: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

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什么?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会美好。

 

肖申克的救赎:

向国会递交建议书,坚持了10

挖一条越狱的通道,坚持了20

始终坚信:hope is a good thing. Be busy dying or be busy living.

 

安迪刚进肖申克听到的那句话: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开始你痛恨它,然后你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就会依赖它。

 

就像跑马拉松,当就只有你一个人跑的时候,你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状态和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跑。而当你周围出现于一群和你跑马拉松的人,每个人的步伐不一样,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就被带乱了呼吸,就连速度也变了。当你察觉了自己的这个变化,想要回归到原来的状态,却发现再难平静下来。

 

其实一开始我也挺喜欢玩人人的,因为都是实名制,可以搜索以前没有联络的同学,后来自己每天你人人都成了一种习惯,有事没事就去看一看,上课无聊了就去看一下别人发的状态图片,

我看过一个同学很夸张,那天她心情不好,我便问她怎么了,她说她人人连续登录300多天前一天忘了登,积分会变少。

 

内圣外王,之前听名字我来你想到美猴王,不知是何缘由。齐天大圣美猴王呗

 

记得去年岁末我在与A君闲聊时问起他选了什么公选课,A君答道:“从内圣到外王”,迷糊中我回应道:“从内线到外网?这门课是计算机系开的吧?”

 

一个人要有真实的问题,才有真实的动力。

 

马克·扎克伯格 facebook的创始人。但他有社交障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觉得的,不合群,难相处。

 

电影《时尚先锋香奈儿》里所言,生活给予我灾难,之后,如若不死,则必将绽放。

“成熟地太过迅速,终要吃些苦头,或者被磨折,或者被放逐。而后若大难不死,必将怒放。”

 

我高中一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跟我说过一段话:突然发现一直要改变自己的境遇往上走的人会很孤独,因为她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最幸福的是在现状里安身立命的人,早已有自己根系庞大的群体。于是讽刺的就是,一直想做主角的却在别人的世界里扮演着过客。

 

浙大学生的遗书,他的观感:全书没有一点人情味,死板生硬。

 

王蒙:我们可以将学问分为身外之学与身同之学两个部分。

 

拥有太多的人往往会患得患失,求稳而不敢尝试。

 

易卜生: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

 

我们总相信一句话:撒大网,捕大鱼。但是我们心中却从来没有勾画过那条大鱼究竟该长什么样。

 

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的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是为了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席慕容《独白》

 

鲍勃·迪伦 摇滚之魂

回望过去,我受的大部分影响可能让人觉得很怪异,我迷恋那些巡回演出的团体:蓝草音乐歌手、表演套索杂耍的黑人牛仔、欧洲小姐、卡西莫多、长胡子的女人、人妖、畸形、驼背、非洲侏儒、吞火的人、教师和布道者、布鲁斯歌手……我喜欢接近这些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尊严与自由,还有公民权和人权,以及怎样保持自我。——让我想起庄子

196312月,迪伦获颁一个人权奖,获得左翼和自由派对他最大的肯定,这个20刚出头的毛头小伙上台领奖时,显得非常不自在:我没带吉他,但我可以讲话,我代表前往古巴的士兵,谢谢你们颁这个奖,那些士兵都很年轻,我经过多年才成为年轻人,而今我真为此感到骄傲。今晚每个人头上都盖着茂盛的头发,这让我觉得你们也还年轻,一切都在蓬勃生长。随后他开始半调侃起来,老人头发掉光时,他们就该下台。我看低那些统治我的人,他们为我制定规则,却都顶上无毛,这令我愤怒。对我而言,再没黑白人种、左右党派之分,只有上和下,向下非常接近大地,我只想奋力向上,全然忘记政治这样的琐事。

 

那些虚拟的元气美少女以及英俊少年就像是放在展览会上的石头,好看因为他有不同于普通石头的颜色与坚韧度,吸引人因为它棱角分明令人眼前一亮。但它们只是被观赏,而非收藏。因为他们太贵。

 

电科1102王林江

老师说,学习本来是用来安身立命的,在某处安下身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不会整日惶恐,前怕狼后怕虎。我看过叔本华的那本《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那本),虽然韦在前言中说世人把叔本华的学说看错了,他们都以为这是悲观的。可是当我读了之后,确实发现他的学说是悲观的。在他的叙述中,要获得幸福的,对一个人的素质要求很高,要求这要求那的。让人觉得幸福根本不可能。但是我听了老师说安身立命后,却突然好想是找到了什么东西,感觉是寻找了很久,有种欣慰,有种想哭的冲动。感觉,原来幸福是可以找到的,在某处安下身来就可以了。

 

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值得追求叫做善,自己有善叫做信)

 

电信1102蔡俊楠

明明德,德字,我曾经对它的理解是“德行、德政、社会风尚”。但我在课上听到的解析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乍看之下两者没什么区别,但我印象中最明明德的应该是类似于社会劳动模范,或者“感动XX十大人物”那样的社会道德领袖。而老师所讲,所强调的明明德,却是努力积极追求个人内心的道德。虽然都是围绕道德展开,但两者却是insideoutside的差别。

我觉得人像苇草,当外面撕扯你的风愈大的时候,你就愈发后悔自己没有在风雨未来之际多往土里扎根一分。

 

格瓦拉: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回答,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尽管这个社会在变得越来越无限,我们仍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几米有本书叫《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跟花一样扎根于大地,每天朝着阳光生长,汲取光明,朝着理想大步迈进,那是多么令人动容的生命状态啊。

几米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没有阻力的世界,少了感人的戏剧张力”。

 

周国平在他的《最合宜的位置》(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中写道:“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一个位置对于他是否合宜,应该去问他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感到快乐。……我曾经也有过被虚荣迷惑的年龄,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尤其还没有看清我自己的本质。我感到现在我站在一个最合宜的位置上,它完全属于我,所有追逐者的脚步不会从这里经过,我不知道我是哪一天来到这个地方的,但一定很久了,因为我对它已经如此熟悉。”

 

扎根于生命的最深处。

 

行管1102董苗苗

我一直无法接受自己的内向,一位内从小到大在我的周围,内向的人从来就不会发光发亮,那些性格外向的人的光芒随时可以盖过你。内向同时也是一种缺乏勇气的性格表现。印俄日来到大学后我尝试着做一个外向的人,但均以失败告终。强扭的瓜不甜。为什么我一直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大概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性格会阻碍我的未来,会成为我走向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认同自己的性格,其实这样的表述并不是我第一次听过。在大一刚刚开始不久,我便因为一封信,联系了心理老师,接受了人生的第一次心理咨询。虽然她反复强调要我承认自己的性格,但是其实我真的很迷茫,不知道要怎么做。“回归本源”大概是最好的行动指南了吧。当时听到这一观点的时候想到了管理学中的强化理论,觉得当一个人真正认同自己内向性格的时候一定会逐渐安于现状。当一个内向的人逐渐走回自己最舒适的世界,便更加难以融入社会,尤其当这个人还具备孤僻这一性格的时候。

但其实真正开始有所认同后没有之前想象的那种问题出现,反而觉得

做一件真正适合你的事情,才不会考虑那么多,你会有用不完的热情,这足以覆盖那些多虑

聚焦——七龙珠 龟派气功

 

诚如老师所说,在接纳自己内向的同时,就会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这样在自己适合的方向能够建立起自信,也使自己的人格越来越饱满,就像太极一阿姨那个,在自己的对立面上也能衍生出属于自己的灿烂和独特之处。其实,我之前一直徘徊在对自己个性的认同与否定之中。

 

201175,北大本科生毕业典礼,张泉灵发言内容(节)

其实在这么多年里我和青年学生交流的时候,有的人会跟我说这样的话: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呢?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终身的事业呢?你是很幸运的。我通常的反驳是这样的:如果,你考大学时选的专业不是你喜欢的,而是你父母喜欢的;你的选修课不是你喜欢的,而是拿证多、学分好得的;你求职不是挑你喜欢的,而是待遇好的,请问,你选择时从未拿喜欢当事,凭什么你会从事喜欢的职业呢,并且成为终生的事业呢?凭什么呢?所以其实工作15年的经历,我想告诉大家的只有一句话,成功不等于名和利的相加,成功是你内心的一个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你会无怨无悔,并且无比快乐。你自己都不把自己的意愿当回事,谁还会把它当回事呢?

 

信管1101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喜欢旅游的,可现在想来,我真的喜欢旅游吗?我一直在给自己找借口,说没有钱、没时间、没人陪、父母不同意等等等等。其实我可能只是因为别人说旅游多么多么好,然后觉得“哦,旅游真的很好,我想去旅游”

 

给我一百个脑子也想不到大学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失望的原因大抵如下:故友隔千山,知己难再觅,所学非我愿,终日穷忙碌。

 

我记得老师有一堂课中有讲到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你到了四十几岁回顾自己的人生时,有谁会因为拿过奖学金而值得自豪,相反,有人会因为在大学中州有过很多地方而骄傲,创立了某个社团而骄傲。

  

 

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西格夫里·萨松

 

  商谈着,各执一次,纷纷扰扰

  林林总总的欲望,掠取着我的现在

  将理性扼杀于它的宝座

  我的爱情纷纷越过未来的藩篱

  梦想解放出双脚,舞蹈着

 

  于我,穴居者攫取了先知

  佩带花环的阿波罗

  向亚伯拉罕的聋耳边吟唱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

  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

  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

 

    --Siegfried Sassoon1886-1967

 

  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

  To hold long chiding conference.

  My lusts usurp the present tense

  And strangle Reason in his seat.

  My loves leap through the future’s fence

  To dance with dream-enfranchised feet.

 

  In me the cave-man clasps the seer,

  And garlanded Apollo goes

  Chanting to Abraham’s deaf ear.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Look in my heart, kind friends, and tremble,

  Since there your elements assemble.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