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媒体关注 >> 其他媒体 >> 文章详细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生暑期调研采访
作者: 发表时间:14-09-24 点击率:3881

这是浙江外国语学院陆宇等几位学生做的一个暑期调研,(2014年)6月底的时候来找我做采访(地点在金雅苑社区生生学堂的活动室)。其中提到我说的一些话,我原话并不是这样讲的,不过也没关系,只要这几位学生能在这样的调研中有所收获,就够了。

关于杭州私塾教育调查研究

----以复性书院为例

前言

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我们先人无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魅力和光彩。早在4700多年前就产生了良渚文化,五代吴越宋朝两代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文化积淀深厚,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自古以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也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古有万松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崇阳书院供学者讲学,今有生生学堂为学生读经,后有复性书院传承博大国学。

近百年来教育体制已大变,书院体制渐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效率化、利益最大化等功利思想大行其道,科教事业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国学在这个充斥着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里遭遇着转型与进一步深化发展的瓶颈期。民众国学意识的不断淡薄与国学作为立国根基而被新时代所吸收运用的强烈需求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引发了社会对国学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我们小组也积极响应,针对杭州这个拥有浓厚国学积淀的城市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在进行实地采访观察之前,我们小组针对杭州的居民对国学学习的认知和疑虑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发现大众对国学的实用性能否与目前教育体制接轨,国学的时代性能否与新时期社会的需求良好接洽,国学的创造性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改革创新演变成新时代国学等问题存在这一系列激烈的质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开启了这次国学之旅。

我们小组的调研对象主要是目前杭州的国学堂,它们的运作模式,教学内容,招生范围以及收费情况等,其次,我们以复性书院为重点,探讨复兴复性书院面临的困难,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与普通国学堂的关系。

此次调研我们主演采取的方式是采访国学堂,听国学课,与老师交流,采访马一浮书院负责任人陈世东老师,以及对广大群众经行问卷调查。

 

正文

一:杭州目前的国学教育情况

   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杭州有许多的读经课堂,西湖区图书馆公益读经点每周日上午9:30-11:00西湖区东山弄社区国学堂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630-----1730读经)九堡金雅苑社区公益读经点(每周二、周五19:0020:00), 浙大城市学院公益读经点(每周六9:3011:00 亲子读经活动,每周日19:0021:30 大学生读经交流活动) 解放东路杭州市图书馆少儿活动区公益读经点(每周日下午14:00-15:30等,这些课堂大多已经办了一两年,除了日常的读经,学堂之间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从不同的课堂中汲取经验。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杨海峰老师创办的生生学堂有着广泛的影响。

 生生学堂基本运作情况:它是公益性质的课堂,每周二,周五晚上读经,老师多是小区内的志愿者和一些家长,大概三四十个人,有负责带读,有负责后勤,招生完全出于学生自愿,从小班到小学三四年级。课堂前半部分用来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后半部分教授新的知识,除了《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等经典国学,老师还会带领学生学习一些古代礼仪,学规等,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

谈到办生生学堂的初衷,杨海峰老师觉得当今教育中语文的授课方式存在许多弊端,不能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语文的乐趣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的授课,应该是老师和同学一起从实践中,感受文化给人带来的变化。当今的中国,人们太急功近利,物欲的不断膨胀导致对文化层面的关注越来越少”,他希望大学生先从做人做起,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去追求功名利禄,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杨老师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一位理科老师,虽然是一位理科老师,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杨老师认为理科仅仅是告诉你怎么赚钱,而文化才能教你怎么样才能在社会中生存的更好。虽然现在市场竞争日有激烈,社会生存压力日益剧增,也许我们真的会不堪重负,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学会用精神世界充实自己,建筑抵御的外墙。因此他创办了生生学堂,让人们即使在浮躁的社会中,也能有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杨老师希望来参加这个活动的人是真心喜欢国学并且可以为国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生生学堂新一学期又要开始了,面对人数的增多,杨老师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他希望可以扩大国学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他又担心那些人只是跟风者,不是真正的喜爱国学。不管如何,杨老师会一直秉着“诲人不倦”的态度,将国学传承下去。

杭州西湖国学馆,不仅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它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一样,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而且为杭州人民提供学习国学的好去处。到目前为止,西湖国学馆已经开展了各项国学活动,“杭州市优秀学生国学夏令营”、“杭州西湖国乐团”、“快乐国学苑”、“假日国学诵读”,在市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学馆针对杭州市青少年学国学的现状,以普及启蒙为方略,立足于杭州,定位在当代,与时俱进。西湖国学馆学务部负责人屠松华说道:“国学中存在封建糟粕是肯定的,但这不影响我们去学习它,关键是如何去学,我们不能囫囵吞枣的接受,更不能全盘否定,对国学嗤之以鼻要不得,一味复古也要不得。”国学是中华民族之根,是现代先进文化的基石,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学习国学能丰富我们的而精神世界,使我们骨子里的传统美德得以永存。

今后,西湖国学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着“国学在杭州,国学在当代”的主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国学修养,在提升杭州城市文明程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作出应有贡献。

 

二.杭州的复兴国学——以复性书院为例

 1939年夏,抗战军兴之际,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创办复性书院于四川乐山乌尤寺,因“学术人心所以纷歧,皆由溺于所习而失之,复其性则然矣”,故定书院名为“复性书院”。书院讲学分理学、义学、玄学、禅学四讲座。马一浮手订学规、简章等,以“综贯经术,讲明义理,养成通儒”为办学宗旨,倡导群极经史、躬行实践、成德达才的学风。由于战乱,复性书院于1948年停办。 19465马一浮离开了居住了六年多的乌尤山,回到杭州,复性书院也一并迁来。1948年秋,由于国民政府经济崩溃,复性书院也正式宣告结束,此时离书院的开始筹建,正好十年。马一浮先生在隐居杭州西湖期间,潜心研究我国传统学术,为复兴中华文化苦心探索,苦于战乱,马先生复兴复性书院的愿望迟迟没有实现,直至去世。叶圣陶先生说:“理学家讲学,以马先生为收场角色”,复性书院存世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创建于民族危难之际,以“继往圣之绝学”的担当精神拯亡图存,以“发扬学术、作育人才、保固吾国家民族以化被全人类者为己任,其心可鉴,其志尤可嘉。”

 中国的书院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宋明清至民国时期,各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当代中国书院纷纷举起,大多是国学培育、书画交流之所。古代书院实际上是“贵族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有权有势的人才能进入书院学习。北宋时期发展至顶峰,在之后的朝代中,书院变得越来越平民化,更多的普通读书人可以进入书院读书,我们熟知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马一浮先生秉着继承传统书院“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并且希望传授他的新儒学思想,以主敬”“穷理”“博文”“笃行为学规,创办了复性书院,为国学的复兴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如今,全国的“国学热”席卷各地,乘着这股热潮,准备了许多年的杭州马一浮纪念馆正着手复兴复性书院,秉承着书院原本的教学理念,希望将国学的精髓与马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

  目前,马一浮纪念馆将复兴复性书院的事情提上日程。与“国学堂”经典诵读不同是,经典只是读不解释,而书院是有自己的教授内容,讲师讲自己一派的观点,与学生一起探讨天地之间的大道。书院的教学有规章制度但又与当今的教育体制不同,书院是个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地方,老师与学生是为了寻求大道而聚集在这里,不是为了升学目的,并且书院的老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更为亲密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那么招生的问题,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出路问题,资金问题,社会认知等,复性书院会怎样来解决呢?在我们的调查中,马一浮纪念馆的负责人陈世东老师说到,虽然招生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但他们希望招收有一定文学功底并且热衷于国学的学生。在学院教育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出路问题,陈老师说,这个问题也是他们一直在探索的,他们有全国的书院联盟,可以直接进行人才输送,其次,他们也一直在联系各大高校,希望可以建立一个书院与大学对接的渠道,让书院的学生可以得到大学,社会的认可。

虽然“国学堂”与“书院”在教学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国学堂”是针对小学生的国学教育,注重对小学生的国学灌输,并不旨在让小学生理解;而“书院”是针对中学,大学,甚至是成人的国学教育,意在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讲学,能有自己的思想,对国学有深层次的理解。这二者其实都是在传播国学,“国学堂”是启蒙教育,“书院是思辨性教育,两者是相承接的关系,“国学堂”是“书院”的基础,学生在小学时期接受了国学的启蒙教育才有可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思辨性教育。因此,“国学堂”是“书院”不可缺少的奠基石。

虽然近年来书院渐废,但书院倡导博学,通径,致用之学风不可废也,在全社会对国学认知浮于表层的情况下,学院的推广面临巨大的阻力,复兴复性书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希望复兴复性书院并不是仅仅“复兴”,而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国学的博大精深,让当今的教育可以汲取书院教育的精华,让我们的华夏子孙重新找回先祖的“文明”。

三.当代人对国学的看法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制定了问卷调查,得出了一下的一些数据和结果

 从上面的表格来看,大多数居民知道读国学对做人的重要性,国学中教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这些道理都是终身受用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读国学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读国学但是不考试,有些人会觉得是浪费时间;读国学没有英语,奥数实用,对小孩子的作用不大;如果继续读国学,国学班会太肤浅,没有成熟的教育体系接受这些已经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因此,还是有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去上国学班。

国学班对应的是小学,普通学校授课比较浅层次,不能读到国学的精髓,书院对应的中学甚至是大学,接收的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学生。当今社会,大家都很浮躁,能真正静下心来读国学并且领悟国学精髓的人少之又少,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社会中,大家读国学也是匆匆而过。因此,大多数人只是在上学期间跟着语文老师读国学,一些对小孩子人格发展有先见之明的家长会让孩子上国学班,愿意参加书院,跟着讲师领悟国学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书院所面临的困难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大多数人选择受教育的方式,虽然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家长联盟或者书院教学,但是还是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书院的课程设置所涉及的知识面的广度引人深思。书院教学在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是否会融合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是否会渗透现代创新的知识理念,在培养学生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拥有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书院教育制度带给人们的思考。面对当前高考改革的热潮,书院教育制度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除此之外,在我们的访问中,有不少大学生提出希望将书院的教学模式引入大学中,第一年可以实行书院制度,大家一起生活,学习,老师讲学,大二开始才选专业。虽然这种教育模式让给大学生活注入许多新的活力,但这种教育模式还是在探索当中,实行起来也面临一些困难,我们希望大学可以成为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学术讲堂”。

经过以上的调查访问,我们总结了一下当代社会群众对国学的看法,虽然许多人知道国学是有用的,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但是能够真正参与进国学诵读,国学研究的人不多,自愿参加书院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国学热”虽然让国人知道国学的意义,但教育体制中并不能真正融入国学教育,一些小学里的国学课是一个星期三节,而英语是每天都有,可见国学“打败”英语,真正进入课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杭州未来国学发展的前景

在我们的调查中,杭州目前已经有大大小小十多个读经点,这些读经点基本上以小区或者学校为聚集点,学生也基本上是附近小区或小学的,这些读经点的老师大多是学生家长或者一些志愿老师,教授的内容有弟子规,道德经,三字经等,教授的方式也都是带读,不解释。除了日常的读经,这些读经点之间也会有联系与交流,互相切磋教学经验,分享教育心得。在我们的调查中,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从读经中有许多的收获,学生变得知书达理,懂礼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老师们看到学生家长有这么多收获后,更愿意付出。这些都是支撑国学教育经行下去的动力。

当然,目前杭州国学教育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困难,例如:老师来源问题,场地问题,教学内容及资金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在访问中,一些老师向我们表达了希望可以和高校建立联系的愿望,中文系的大学生可以周末到他们那里去带领孩子读经,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认为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也值得更多高校和大学生关注。

面对当前的国学热,杭州的国学发展日益兴盛,未来想必也是一片大好前景,我们希望杭州以及全国的国学教育都不仅仅是“热”,而是“全”,全面的普及,全面的教育,全面的深入,让中国人真正的唤醒对国学的记忆与热爱,让国学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去。

|

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家哲理自孔,孟创立,经董仲舒,程颐程颢兄弟,朱熹,张载阐发开拓,数千年来从未中断,此乃中华文化之源。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而来,这些需要从对孩子的教育开始,他们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未来。国学对克服日益膨胀的拜金主义以及人文精神的日益萎缩,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

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对国学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书院与科举虽已成为历史,但至今还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兴趣。书院采取师生互动论辩的教学模式,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讨论,取长补短,调动学生对学问的主动探讨性。这种教学打破了课堂上把固定,同一的课程与教材灌输给学生的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老师不仅仅教授学生知识,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使其“识精而思睿,不惑于长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国学所教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更健全,完整的人格。

诚然,目前读国学也面临一些批评,因为出现百家讲坛,汉子听写大会,出现国学热,大家就蜂拥而上去读国学,许多人没有真正了解国学文化,我们要知道这本身就是我们安身立命所应该依据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才来继续读经典。在当今时代,重新建立“书院”体制困难重重,但书院教育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对人及人性关怀的人文精神,所营造的宽松的学术氛围,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和创新,所注重的尊师爱生的传统,都是值得当代教育借鉴和学习的。真正让国人理解国学,才是我们读经,读书院的真目的。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