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读书·读人·读书人 >> 读书频道 >> 阅读指引 >> 书单推荐 >> 文章详细

颜子学苑《国学入门书目》(2010年)
作者:摘自颜子学苑网站 发表时间:16-07-09 点击率:2227

 

国学入门书目

  目录:

  一、导学书目
  二、国学的内涵
  三、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輶軒語》
  四、胡适和梁启超的书目
  五、马一浮先生的《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
  六、张舜徽先生的《初学求书简目》
  七、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适,梁启超)
  八、《三字经》提出的国学书目
  九、颜子学苑结构化的最低限度国学书目

 

一、导学书目

  《書目答問》《輶軒語》(张之洞)

  《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胡适)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梁启超)

  (《治國學雜話》是梁启超对自己所列书目的简要说明)

  《通治群經必讀諸書舉要》(马一浮)

  《初學求書簡目》(张舜徽)

  《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胡适)

  《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梁启超)

  颜子学苑建建议:学习者从梁氏《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入手,进而参考其《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了解全体大略,然后依马氏《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深入精进,而依张之洞《书目答问》广大学习规模。如欲更加深入地学习,则循序而读《四库全书目简明目录》《四库全书总目》,并依目录求四部之书读之。至此,国学之读书一端可谓阐述明澈矣。

 

二、国学学什么?

  梁启超认为,国学应当包括社会实践和读书两个方面。

  我们认为,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这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我们主张以现实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为主线,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读书。实践(或修养)本身就是目的,并且是证实圣贤境界的唯一方法。

  关于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清初大思想家颜元那里得到很多有益的教诲。颜元主张恢复周公、孔子的教育,主张人应当多做事,多实践,以实践为主线,在实践中学习,把读书统一到实践中;反对只会空谈和著述、不会做事的空疏学风。

  为什么读书呢?读书是为了帮助我们明白事理,为了指导我们的实践。朱熹说,做学问有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明义理、以修其身、推以及人。我们可以概括为(1)明理;(2)修身;(3)为政。明理是修身、为政的前提,是为了获取正确的认识。读书主要是属于明理的事情。但要明理,单单读书却是不够的,还要结合自己的行动,要起身去做,要亲自去验证,才能真正明理。知道了应当做什么,以及如何做之后,要操练自己,做好为政的准备。这样以来,只要条件具备,就可以走出家门、服务社会了。帮助人,爱护动植物,保护环境等等,都是服务,都是有益于他人、有益于世界的。

  让我们想象一下,上古尧和舜生活的时代,人们有什么书可以读呢?很少很少,留到今天的恐怕只有八卦了。再往后,孔子那个时代,书应当多一些了,《易》《书》《诗》都有了;古礼也有书记载,孔子就是礼学专家;各国都有史记,比如鲁国有《春秋》,史书也有一些了。但是,用今天的技术把那些书合订成一本,最多也就《新华字典》那么厚,书还是很少的。那他们怎么学习呢?他们怎么那么杰出呢?其实直到西汉,中国的书还是很少的,我们可以看看《汉书•艺文志》,但是西汉创造了伟大的历史。所以我们对读书必须清醒的认识,不要认为它是主要的事情;正好相反,我们认为,它应占的分量甚至不应超过15%,不能再多了。

  社会实践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但是,有书可读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机遇。没书可读是很不幸的事。但是中国的书很多,多到浩如烟海、难以下手的程度,这里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目录学著作,比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就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好老师。读一读这些书,读书的思路就清楚了。

  但是话说回来,在今天,即使找到了这些书,真正能读的人也很少。所以,近代以来的国学大师开列的书目就变得特别有价值。他们的处境和我们差不多,也是处于东西文化的夹缝之中,面临着国外各种文化的强烈冲击,必须为自己、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找一个安身立命的落脚点,才能生存下去。所以,这些学者在拟定书目的时候,都是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实际情况,充分思考了中国文化和域外文化的长、短、异、同,并悉心折衷梳理,最后开列出来的。

 

  三、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和《輶軒語》

  1875年(光绪元年),38岁的张之洞在四川任提督学政,因“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而作《书目答问》五卷,为初学开示门径。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举书约2200种,涉及作者2400人。今天看来,它是不适合今天的初学者的。但是研读一下,很有意义,因为《书目答问》是一部胸怀广阔、独具特色的好书。《书目答问》的价值表现在:1、《书目答问》是张之洞为解答初学者求书之疑而作,所列诸书多非珍版秘本,易于获得而又校勘精良,学习者“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对学业提高很有帮助;2、《书目答问》的撰述极其简洁,只用了五卷的篇幅,部头较小,所以读来一目了然,能够收到纲举目张之效;3、《书目答问》分类精到,虽然没有大篇的总叙、小序,然而“类例既分,学术自明”,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阐述学术历史的效果依然很好;4、张之洞是清末名臣,卦疆大吏,又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因而他开列的书目既具有“通经致用”这样的中国固有文化的特色,又把西方学术融入了自己的学术体系,有着鲜明的时代性。

  《輶轩语》本是张之洞为指导学子应试科举而作,但其第二部分《语学》仍是相当纯粹精到的治学指导,对治学而言,实是“阶梯之阶梯,门径之门径”,也是《书目答问》一书的最好注脚。比如,张之洞说,读经宜先识字正音,宜读全本,宜学汉人注经经解之说,宜多读清人解经著作,宜专治一经,等等。

 ◆ 为什么要多读清人解经之书呢?张之洞说:“经语惟汉人能解。汉儒语惟国朝通儒能遍解。何也?国朝诸大儒,读书多,记书真,校书细;好看古书,不敢轻改古本,不肯轻驳古说;善思,善悟,善参校,善比例,善分别真伪:故经学为千古之冠。”
 ◆ 治经宜有次序。张之洞说:“先师旌德吕文节教不佞曰:‘欲用注疏工夫,先看《毛诗》,次及《三礼》,再及他经。’其说至精。请申其义:葢《诗》《礼》两端,最切人事,义理较他经为显,训诂较他经为详。其中言名物,学者能达与否,较然易见。且四经皆是郑君元注,完全无阙。《诗》则毛传粹然为西汉经师遗文,更不易得。欲通古训,尤在于兹。”
 ◆ 其余精语尚多,宜各人亲自寻检。

  

  四、胡适和梁启超的书目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

  胡、梁书目面对的对象就是为清华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是留美预科生,都有留学美国的可能。胡适之和梁启超的书目就是为这样的学生列的,希望他们作为中国留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在国外能够代表中国,学成回国之后也能为国家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胡适开列了一份书目。可以说,胡适的序言写得很好,不摆大学问家派头,把启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的确是为即将出国留学又想在短时间内得到国学的常识的少年学生着想的。但是写着写着就跑了题,越走越远,到最后把《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列成了小型图书馆的规模,而且只有思想和文学两个门类。于是,不但清华学校的学生不太满意,也招来了其它学者的批评,梁启超为此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我虽然和梁启超的主张不尽一致,梁氏重“史”,我重“经”,但他对胡适书目的批评我是十分同意的,基本代表了我的观点。

  《清华周刊》记者来书

  胡适答《清华周刊》记者书

  《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

  然后梁启超也给学生开了一份书目。梁启超的书目有一定层次性和伸缩性,允许有些书选读,或者涉猎,或者根本不必读。对梁氏书目只需提醒一点,这个书目里没有一本佛教书,梁启超是准备专门列一份佛学书目的,我们不要以为梁启超不重视佛学。

 

五、马一浮先生的《通治群經必讀諸書舉要》

  《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马一浮)

  这份书目是马一浮先生为来复性书院求学的通治门的学生开列的通治国学必读书目。

  马一浮先生原名马浮,别号湛翁,晚年自署蠲戏老人,简称蠲叟,浙江绍兴人。清光绪九年癸未二月廿五日(公元1883年3月26日)生于四川成都(时先生父亲廷培公任四川仁寿县知县)。1967年6月2日因胃疾卒于浙江杭州,享年八十五。

  先生幼受传统教育,后为学习新学,直接阅读西方著作,自学英文、法文、拉丁文,留学美国、日本,译出大量西学著作。回国后,目睹腐败的清廷,度自力不能拨乱匡俗,乃独善其身,杜门读书,精研国学。1907年,先生寄居杭州外西湖广化寺一间禅房,通读“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博涉诸子,出入二氏,返诸六经。自是于古今中外之学了然于胸,又能别其精粗,明其异同,辨其真伪,穷其义理。

  世之论儒者,尝以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为现代三大儒宗,而先生又有现代理学大师之美誉,真学者未有不知先生者。

 

六、张舜徽先生的《初学求书简目》

  张先生的这份《初学求书简目》作于1947年,是给他好学的学生指出的毕业之后的自修之路。张先生要我们先识字,循序渐进学《说文》,学《广韵》,学《尔雅》;再读文章,学习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和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此作为深入学习的根据。然后,张先生按照经、史、子、集和综论的顺序,列举书目,并作解说,同时是一篇有先有后、有本有末的学习导论。

  张先生有几个观点很宝贵,兹列于下:

  --读书以识字为先,学文以多读为本。

  --有列在十三经而不必即读者,如《仪礼》《公羊传》《榖梁传》是也;有未入十三经而不可读者,如《国语》《逸周书》《大戴礼记》是也。

  --史籍浩繁,初学可取其常见而必读者览之,自可益人意智。其它开创体例之书,亦当知其内容,便于寻检事目。

  查看《初学求书简目》(附《自学成才论》)

 

  七、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马一浮先生的书目今日看来似嫌太多。我想,他老人家看到我们这样的水平,也会很无耐吧。

  因为嫌多,胡适之先生不得不重新为学生开列了一份实在不能再少的书目。这份书目是先生让学生逼出来的。

  《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胡适)

  梁启超考虑到学生读不了他开的书目,于是反复思量,最后也开出了一份不能再减少的书目。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

  其实,就是两位大师列出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在现代社会,也是硕士研究生以上水平的学习者才能使用得了的,怎么能普及得开呢?

 

八、《三字经》提出的国学书目

  蒙学名著《三字经》也提出了一份学习国学的书目,而且水平很高。(说明:在这里,我们使用的《三字经》是颜子学苑校订本,其底本是章太炎先生的《重订三字经》。)

  《三字经》的基本思路是通经、读子、治史、学文。通经是“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读子的重点是儒、法、道、墨、杂,治史是“先四史,兼证经,参通鉴,约而精”,学文则兼及赋、文、诗。

  查看颜子学苑校订版《三字经》全文

 

九、颜子学苑结构化的最低限度国学书目

  我们认为思想与哲学方面的经典是国学的核心,坚持通经致用的治学思路,把经部的著作作为学习的重点,把史部和子部(包括佛道藏)作为经部的两翼,把文学作为上述学习的美化和润色。

  根据我们的教育理想和我们对国学的理解,并参照诸先生开列的书目,我们得到了下面的书目。

  这个书目共分六层,以《论语》为核心典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四次扩展,逐渐完善。

结构化的最低限度国学书目

颜子学苑

  描述:

  (0)核心典籍:《论语》
  (1)第一次扩展:加《易经》
  (2)第二次扩展:加《孝经》、《大学》、《中庸》、《孟子》
  (3)第三次扩展:加《老子》、《金刚经》
  (4)第四次扩展:
    (4•1)加《尚书》、《春秋左氏传》和《史记》、《资治通鉴》
    (4•2)加《诗经》和《楚辞》、《文选》

  说明:

  (0)核心典籍:《论语》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国学基本读物,是无论如何必须要读的书。
  《论语》共二十篇,大约16000字。如果嫌《论语》的字数多,那就只读《学而第一》到《卫灵公第十五》;如果还嫌多,那就只读《学而第一》到《乡党第十》;如果还嫌多,那就只读《学而第一》到《里仁第四》;如果还嫌多,那就只读《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只有493字,谁还嫌多?

  (1)第一次扩展:加《易经》

  《论语》是温柔敦厚之学,《易经》洁静精微之学。两者的结合,是品德与智力的结合。值得注意的是,《易经》本身也极为重视人的品德,只是《易经》太过聪明,人们常常意识不到它对人品德的关注。
  《易•乾卦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坤卦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乾一坤,一阳一阴;阴阳平衡,缺一不可。只是后世的人们以厚德为无用,以诈巧为聪明。岂不知自强之聪明并不害人,厚德之智慧更是立本。德如舟,舟大则能多载,舟小则不能多载。虽然自我奋斗颇有所得,因为无德,所以不能自守。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第二次扩展:加《孝经》、《大学》、《中庸 》、《孟子》

  加《孝经》,与《论语》一起,强化人的品德修养。《孝经》是十三经之一,自成书以来一直与《论语》并列,成为学者必读的两本书,甚至超过《论语》,紧随五经之后。
  加《大学》、《中庸 》、《孟子》,成四书体系。通过读这些书,形成清晰的人生理想实现策略和刚健无畏、意气风发的奋斗精神。
  《大学》、《中庸》建议熟背。
  《孟子》篇幅较大,可选读,可浏览,也可暂时不读。

  (3)第三次扩展:加《老子》、《金刚经》

  加《老子》,作为道家作品的代表。
  加《金刚经》,作为佛家作品的代表。中國文化最后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格局,如果一部佛經也不讀,實在不能說了解了中國文化。所以這里選佛典中流傳廣泛的、與宗派無關的般若類經典《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作為佛家文化的代表。

   (4)第四次扩展:加史部要籍与集部要籍。

   (4•1)史部作品:《尚书》、《左传》、《史记》、《资治通鉴》

  经部的《尚书》、《左传》有明显的历史书的特征。如果要读史书,应当先把这两部史书性质的经书读完。史部作品浩如烟海,选《史记》和《资治通鉴》,虽然宋以后的历史尚付阙如,但国史大纲已得,最优秀的两部史书也已经读了。

  (4•2)集部作品:《诗经》、《楚辞》、《文选》

  经部的《诗经》有明显的文学书的特征。如果要读文学书,应当先把这部文学性质的经书读完。集部作品规模巨大,终生读之不尽。不得已,则选《楚辞》和《文选》。关于后世诗文集,学者可择其要者、著者读之,亦可依兴趣选择读之。国学之核心不在文学,课余涉览讽诵,陶冶性情,可也。

 

颜子学苑

2010年9月10日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