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e课堂·讲学之风 >> 内圣外王 >> 从人文讲起 >> 文章详细

无形书院 《从内圣到外王》 第一讲(2) 为什么开这门课?
作者:摘自杨海锋人人网日志2010-06-30 发表时间:16-07-12 点击率:2506

 

趁这两天没监考也没主考,我先把这学期第一次课的内容整理出来吧(包括三讲,有所补充)。希望大家能多多贡献自己的想法,把任何看后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或者质疑、补充、批判、建议等等(不要有任何顾忌)通过“留言”、“分享”等方式促进交流,真正把这门课从狭小的教室里解放出来,走进更多人的心里微笑

 

 

第一讲(2) 为什么开这门课? 

 

这门课是2006年我和莫杨(三花集团总裁秘书,可惜他现在公司事务繁忙,难得过来)开创的,说“开创”一点不为过,因为在当今呆板的教育体制内,这种名字“怪里怪气”的课,是闻所未闻的。我在课上说过一句话,我越把这门课上得不像一门课,我的教学就越是成功的。

关于这门课的来由,我已在许多地方谈过,这里只从两个方面说说——  

      

1.学问与人生的合一

我回顾自己从小到大,读了那么多年书(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研究生两年半,十八年半),究竟学到了多少对自己人生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大多时候乏善可陈。

我发现自己真正的读书,应该从大学开始,特别是研究生以后,尤其是参加工作以后。因为越来越有可能摆脱现实的功利目的,秉着自由探索的精神,去探求心中的根本疑问。

在自由地阅读中,我才渐渐理清了一些东西,过去那些似懂非懂的东西,渐渐在我脑海里明白起来。甚至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拿起曾经枯燥无味的中学教材,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中庸》里有一句话,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不是说过去读的都没有用,只是过去得学习过程没有触及自己生命中最根本的东西(借用一句禅宗里的话,未能“直指人心),因此学习和人生是分离的。读书若不能以自己的生命为核心、为轴心,知识若不能以自己的生命为线索将其整合、贯通起来,那么学得再多,也只能是一些支离破碎、浮浅表面的东西。

只有当学习,是发自我们内在本心的真正疑问时,是源自我们生命本身的内在要求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论语》里讲“为己之学”,讲“切问近思”,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课程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各位能在读教科书之外,找到可以贯穿这些东西、让这些东西真正体现价值的生命核心。

   

 

2.问题中人与学问中人

这是我非常钦佩的梁漱溟先生的一个说法,他说自己“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我虽然是一个老师,但却对一个老师“应该做”的许多事情,比如写论文、做课题、评职称等等提不起很大的兴趣。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行动、体验,能够解开我从小就酝酿、萦绕在我心里的一些问题(而教师这个职业提供了我这样的机会),这些问题,正是类似于梁先生的两个问题。一个“小我”的问题,一个“大我”的问题,认识这两个我,实践这两个我。

后来我发现,这两个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是二而为一、一以贯之的,那就是就是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解决人生问题的过程中解决社会问题,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解决人生问题。因为你要了解自己的路怎么走,你必须了解你所在的环境;要了解你所在的环境,首先要认识你自己,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过程的两面。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我的问题打“通”了,我找到了可以将我引向生命核心的学问。

不久前,在牟宗三先生的书里读到这样一句话:“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由真实生命之觉醒,向外开出建立事业与追求知识之理想,向内渗透此等理想之真实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为理想,此是生命的学问之全体大用牟宗三《生命的学问》真是感动不已。

我这门课,其旨就是“返本开新”。想起多年前曾在文二路的博库书城边上看到过这样一行字,很符合我的这一初衷——

 

我希望做的,是在这个僵化的、沉闷的教育体制的缝隙中,去营造一种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师生能在人生上相互提携,一起来提撕精神、开启生命,以提升人生的高度(超越,生命的取向——高远)、增加人生的厚度(丰满,生命的能量——充盈)、开拓人生的宽度(胸怀、视野,生命的格局——宏大)、挖掘人生的深度(底蕴,生命的体验——深刻)、凝练人生的密度(厚重,生命的质感——凝重),再加上人生的温度(非冰冷的)——这是我定义的“六度”人生。

希望把我的所读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或者说把我直接和间接人生经验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学生分享交流;希望同大家一起来探索和求解我们切己的人生和我们周遭真实的社会

 

PS我曾说我的课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或许有人觉得我太自以为是了,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只要我们愿意深入我们的本心,从本心中生发出来的一切都是无可替代的。

这门课,几乎是按照我自己心中的思考来组织的。所以我的课看上去是很随意很发散的,只有用心的人才能听出我内在的逻辑(我曾自诩为“形散而神不散”,见笑),因为如果你不能从我这门课程中读到我这个人,你可能会觉得不知所云,或者完全误解我的意思。

还有一点,就是我心中的问题,未必是你心中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真正能对人生有转化作用的真理都是无法从外界灌输获得的,只能靠你自己去发现。每个人都只能通过极其个人化的方式独自发现他的个性化的真理。

 

下图是2007年赛扶(SIFE)社团举办的题为“从内圣到外王”的沙龙海报——


 

人人网友评论】

周鸿: 网络课堂其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只不过我觉得,网络看看博客、帖子还是很多,但是很多时候都只是看客,这就要求“网络课堂”在设计的时候能否设置一些问题或者是有争议的话题(没有价值观上的冲突),供大家思索并发言。我也只是随便一想,望指正。
回复 2010-06-30 18:33
王旭闻: 顶~~
回复 2010-06-30 18:33
周鸿: 希望“网络课堂”越来越好!
回复 2010-06-30 18:34
杨海锋:  回复周鸿:抛出一些问题——很好的建议!!!
2010-06-30 18:43
悄悄话 周鸿: 回复杨海锋:还有一个建议就是,杨老师遴选出几个学生助理之类,帮助你整理材料,搞好宣传,搞好活动之类的。这样你可以轻松很多,而且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其实也可以像台湾宋老师一样的,是课程的形式的,但是内容和意义远远大于一门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感悟和教化。
回复 2010-06-30 18:55
悄悄话 杨海锋:  回复周鸿:嗯,从内圣到外王和经典会读一样,我都是希望我只是起个头,学生能真正参与进来,最后能成为主导者。但就目前的情况,还是得先慢慢来,等大家对这些人文活动有了概念,有了信任度,可能自然会愿意参与进来,其实就像创业班一样。昨天何北航就和我说起宋凯老师在浙大组织的“世界咖啡馆”计划~
2010-06-30 19:05
悄悄话 周鸿: 回复杨海锋:呵呵,宋老师的这个计划,我没有了解过,恩恩,反正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会持续关注的哈
回复 2010-06-30 19:14
张浩: 一些问题或者是有争议的话题(没有价值观上的冲突) 我在学习这句话
回复 2010-06-30 19:46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