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教育者·且行且思 >> 笔迹心迹 >> 百度空间 >> 【课堂内外】 >> 文章详细

复兴古人讲学之风
作者:摘自杨海锋百度空间“从内圣到外王”2009-03-23 发表时间:13-07-28 点击率:2230

 

复兴古人讲学之风

 

“啊哦”学生推荐了一部片子《新儒家三圣: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很好。片子里有些内容,我不惜一个字一个字打下来: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梁漱溟和熊十力找到了更多的共通之处,他们都反对师生蚁聚一堂的学院式教学,主张像古代师生一样自由随和、朝夕相处,道德与学问并重。然而,彼时的北京大学,早已成了西方学术思想的跑马场……

在勉仁书院,梁漱溟仿照宋明讲学的模式,每日清晨,召集弟子,或默坐,或清谈,意在感悟人生,反省自我。他把这样的集会称为“朝会”。

原勉仁书院弟子唐宦存:朝会的话呢,天快亮的时候啊,空气很新鲜,他有些学生的嘛,大概有十几个人吧,他办学的人呢,就起来了。起来以后,他有时候就讲一讲,讲得很短,出了本书叫朝会讲话,专门有本书的嘛,他讲怎么样做好人啊,怎么样爱国,孔夫子那些思想啊,就讲这些东西。讲了以后啊就静坐,(王康:发愿),反省,就是锻炼身体。这个的话对人的思想,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好处。

民间思想家王康:唐君毅(新儒家第二代,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他们在香港就是这样,每天清明在功,早上五点半就起来了,万籁俱寂,月寒星稀,觉得自己天降大任于斯人。然后自己好好地反省,好好反省,它是一种内外兼修。

主持人王鲁湘:也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我寒假时刚刚读过梁漱溟的《朝话》,第一篇是“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梁先生说:

……在结论中又曾说到我的主张和希望——要复兴古人讲学之风,使讲学与社会运动打成一片。近十数年来我就是如此做……

在北平师生共约十人,我们在什刹海租了一所房,共同居住,朝会自那时就很认真去做,大家共勉互进,讲求策励,极为认真,如在冬季,天将明未明时,大家起来后在月台上团坐,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惟问闻更鸡喔喔作啼,此情此景,最易令人兴起,特别的感觉心地清明、兴奋、静寂,觉得世人都在睡梦中,我独清醒,若益感到自身责任之重大。在我们团坐时,都静默着,一点声息皆无。静默真是如何有意思啊!这样静默有时很长,最后亦不一定要讲话,即使讲话也讲得很少。无论说话与否,都觉得很有意义,我们就是在这时候反省自己,只要能兴奋反省,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

我深深被这种师生共勉互进的方式所吸引,其实每次八点或是九点多“蚁聚一堂”的正式授课结束后,总会有若干位学生留下一起聊聊,我做老师,最喜欢的正是这种时候。

我希望的,就是在如今类似大工业流水线生产的教学方式之外,能有一些真正关注我们人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探讨。

梁先生所说的“复兴古人讲学之风,使讲学与社会运动打成一片”,和毛泽东早年推崇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因为他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是一致的,都是内圣+外王。

 

百度空间从内圣到外王学生或网友评论】

薛定谔的活死猫讲学之风很好,但是现在人多趋于功利,恐怕这风只能小圈子刮刮,实难形成暴风,席卷神州啊。。。。。。 

2009-03-26 15:53

从内圣到外王回复啊哦:不过书院是成人求学的地方。不过小学也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啊,呵呵 

2009-03-24 16:19

啊哦回复从内圣到外王:也仅仅只是在高等教育的尝试罢了,到大学老师手里的已经是一件件半成品了。 

2009-03-24 12:43

从内圣到外王回复啊哦:二十世纪许多有识之士进行过这方面的探索。可以参看陈平原《传统书院与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来龙去脉写得很详实 

2009-03-23 22:51

啊哦        “复兴古人讲学之风”------------------美好的愿景罢了。 

2009-03-23 20:50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