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身心自助·心理/中医 >> 心理专题 >> 内向性格 >> 文章详细

《接纳自我才能改变自我——我的“性格改造”之路》(摘自我参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提交的答辩材料之一《个人成长分析报告》部分内容)
作者:杨海锋人人网日志2011-03-03 发表时间:13-07-16 点击率:3176

(20131213补记)今天读到荣格的一段话,与我4年前这篇文章的题目如出一辙:We cannot change anything unless we accept it. Condemnation does not liberate, it oppresses. 对于任何事物,要改变它就要先接受它。谴责不会解放而只会压迫。

 

前天公选课上,提到一个人的自我接纳的问题(是从一个民族的自我接纳问题引出的)。有同学课下和我谈论,我说这是我自己的人生中深刻地体验的一个问题。我把以前写在其他心理论坛上的一篇文章贴到这里,与大家分享,相信不少同学会有所启发有所触动的。

一个人年轻时候,为了改变自我,总在跟自己进行不懈的斗争,结果把心力都耗在这样的挣扎里头。回过头来看看,我还是原来的我。事实上,只有接纳自己,才能将用于内耗的能量抽出来投入到建设性的途径上来,让自己获得前进的力量(这一话题,我在讲生命能量的聚焦和运用一次课上还会谈到)。

 此文写于2009年。

接纳自我才能改变自我

——我的“性格改造”之路
 


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完善。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正是以“自助”的方式趋向这一愿景的一连串努力。

●我的气质类型

记得上大学时,听过一个心理学讲座,其间做过一个“气质类型”的测验,结果显示,我是非常典型的抑郁质+比较典型的黏液质(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翻出了十多年前的那张量表,重新做了一遍,结论完全一致)。从抑郁质和黏液质的外在表现,可以对我人格的底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内向,多虑,敏感,容易紧张,不善交际等等(但另一面是善于反思,细致周全,感受性强,稳重踏实,做事认真等等)。

气质基本上是先天的。当时的讲座老师特别向我们强调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这没有错,凡事都是两面的,有利有弊。但有些气质类型会影响到人的活动方式和效率。比如因为多虑,所以常常犹豫不决,因为细致,所以常常做事缓慢。从小到大,父亲在这方面不知指责过我多少次。

不过,气质只是人格的一部分。更重要还是性格,而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有一定的可塑性,完善是可能的。

●开始关注性格

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性格的问题不会成为意识考虑的对象。“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心理发展滞后于身体发育,这种矛盾使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注意力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于是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引自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初中时候,因为我是班长,常常要在向全班同学说话。可是某一天,当我走上讲台时,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心情莫名其妙的紧张、难受,以至于有些语无伦次,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

现在想来,也许是正是在那段时间,我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了,开始反观自己、反思自己。大约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其负面的一些东西)了。这种意识使我在人群中不像以前那么自然了,烦恼便由此而产生。

《庄子》里有这样一段话:“忘足,履之适也;忘要(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我想那段时间前后,我的性格事实上并不会有突变,之前的自然舒适状态,只是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性格这一问题(“忘”了它的存在)而已,而一旦意识到了,麻烦也就来了。或者还可联系到《圣经》里面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体,于是上帝就来惩罚了。这些故事都是相通的,都能切切实实在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

●性格“改造”之路

好在中学里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数一数二的,加上就在离家很近的小镇上读书,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上不会有什么挑战,所以“平安”度过(或许又可以说是延误了我应对挑战的良好时机)。直到进了大学,一方面学习上的优越感降低,另一方面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各种人际关系需要去适应。从这时候起,才真正和自己的性格较上了劲,非常迫切地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我翻阅了刚进大学时的日记(我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记日记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当时心中的苦恼),翻了好几篇都是关于人际适应(比如演讲、参加学生会、参加团体活动)的,经常出现的模式是一系列的思想斗争,然后是激励自己的话。我把我大学里的第一篇日记摘录如下:

1995108 星期日 今天下午我去听了演讲比赛,我深深地被选手们的落落大方征服了,当时我感到自己的确很胆小,很不上场面,从而觉得自己很渺小。而他们呢,却像讲台下没有人一样,慷慨激昂地讲着,不时地配以动作。他们的演说,确实能在观众中产生共鸣。我这样一个连上讲台都脸红的人,是不是与大学生活格格不入呢?我感到自卑,我为什么就没有他们那种气概呢?”然后,写自己拿这一困惑请教了两位学生干部,他们讲了自己是如何突破这种心理的。接着我又写道:“一想起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话,我就感到自己并不是这方面的低能儿,我完全有能力有勇气培养自己这方面的才干。

日记里的那种心情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我之后多年的缩影。直到研究生毕业时,特别是最近这些年,随着结婚生子社会阅历的增加,才有些领悟,不过,这些领悟得之于多年的诸如此类的挣扎——一场与自己性格的激烈抗争。

当然,这不是说我大学里整体的心境并不是阴郁的,只是我总是在做跟自己内向性格过不去的事情。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自我分为两个:真实自我(real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我后来分析自己心理苦恼的重要来源,便是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不能协调,或者换成弗洛伊德的话语,是超我与本我的剧烈冲突。我的内心就像有两个人,总是在那里打架。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当年的日记,这是再清楚不过了。日记本里充斥着,“你要……”“你应该……”“决不能……”“决不要……”之类的话,这是理想自我在指责真实自我。种对真实自我的粗暴对待,必然会遭到报复。一度陷入了神经衰弱的状态。

●关于性格的反思

02年我快研究生毕业时,在生活发现会网站上留过一段话,从中可见我对自己这段性格“改造”历程的一些反思:

上大学以后,我就觉得自己的性格似乎不太适应现代的生活,于是开始了性格改造的历程。可是时隔6年,我发现很多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单靠自身良好的的愿望去改变自己力量太微弱了。
我想谈谈我的体会。
在念本科的时候,受一位室友的影响,我看了三本书——《一股奇妙的力》,林语堂译的《人生进取指南》,还有一本是《你的误区》,这些书,尤其是第三本书,使我意识到了原本习以为常而不自知的许多弱点,让我有一种危机感,不改变,你的一生将庸庸碌碌。凭着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我不断地挑战自己,试图让自己变得果断、变得勇敢、变得豁达、变得独立。可我总发觉自己深层次的一些东西并没有改变,一切依然如故,我发现单靠意志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改变自己,首先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己的缺点。
后来,我看了一些日本人写的改造性格的书,使我更坚信了这一点。我突然领悟了一点:自己一直以来认为的讨厌的性格其实并不象我想象的那样坏,多虑的反面是善于思考,敏感的反面是感受性强、能够体谅别人的疾苦等等。以前我没有把我的这种性格看作我的一个部分来看,总是以为这种性格是应该坚决予以摒弃的,它不属于我,我要改变。以如此排斥的态度去对待,不可能真正看清楚自己的,都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谈何改变自己呢?
从道理上讲,改变性格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改变行为→形成习惯→改变性格,但是我的体会是,有时候即使经常做了那些有悖于自己性格的事情,内心的冲突还是难以避免,自己并没有获得快乐。而且我这种性格的人往往思考得多,行动得少,所以在我的心里,改变的呼声越来越弱,另一个声音开始变得越来越响亮:接受自己的性格,将它向积极的方向引导。重要的不是改变你的短处,而是发挥你的长处。摒弃自己的特质硬要去做另一种人,反而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就像邯郸学步一样,那位燕国的少年不但没有学到别人的步法,连自己的步法都忘了。
不过凡事都有个平衡点,过分的满足与自己的现状,又会导致消极而不思进取。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我还要说一点,在开头我之所以说单靠自身良好的的愿望去改变自己力量太微弱了。还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我们千万不可低估环境而过于夸大意志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不如换一种能让自己容易做出这种行为的环境来的好。”

我所谓的领悟,其实就两个字——接纳!这是我最终懂得的一个道理。只有当我真正接纳了自己的性格,性格才开始发生一些符合我愿望的变化(以我的性格,我居然获得了我们学校首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文科组第一名,这是我自己都不曾想到的)。我想,这是因为我停止了与它斗争,开始与它合作的缘故。正如我们教育孩子一样,越是打压他,他越是不会朝你所希望的方向去做,只有首先接纳他,然后适当地引导他。真实自我其实就是我们心中的孩子。

现在我不再喜欢说“性格改造”这样的话,改造是粗暴的,一个人的性格更需要的是陶冶、完善,需要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只有接纳自己,才能减少心理冲突的无谓的能量消耗,真正将自己的生命能量用到建设性的用途当中来。

有人可能会认为,接受了自我的一切,不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了吗?也许对某些性格类型的人是这样,但决不会发生在我这样性格的人身上。正如森田疗法的创始者森田正马先生所说的,像我们这样的人之所以会陷入痛苦的情绪,是因为我们“生的欲望”(想要好的愿望)太强烈了,太进取了,容易和现实的自我形成矛盾。佛家就认为,烦恼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种接纳,是对我们性格的一种平衡力量。

 

【评论】

 

2个人觉得赞!

徐登伟: 老师,我最近在想性格和信念的问题,是不是童年的一些事会形成根深蒂固的信念,去驱使自己做一些有悖自己性格的事,那如何放下这些信念呢?

回复 2011-03-03 11:31

杨海锋:  回复徐登伟:"是不是童年的一些事会形成根深蒂固的信念",这几乎是肯定的,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也是心理学上的基本观点。其实这些信念本身并没有问题,也不必放下,这些信念中不少还是人生奋进的动力,我上面所说重要的是接纳自己,接纳了自己,这些信念就可以起积极的作用。打个比方吧,就像一个家长,如果他接纳孩子真正的包容孩子关心孩子,孩子反而容易自然而然地向他所要求的好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他用某些要求为标准硬要往好的方向扭,反而容易坏事。

2011-03-03 11:47

曹善鑫: 回复徐登伟:我觉得 这个影响可以追溯到胎儿时期。现在很多人比较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其实很多无论生理还是心理的东西在胎儿和婴儿时期毫无显现的就发展好了。但是信念这个东西是会改变了,就在或许那天你看了一本书,一部电影什么的,突然会有所改变。虽然这几率比较小,但影响一定存在。性格就不一样了,这个是你注定的,不仅有成长环境的影响,还有基因的决定因素,所以性格有时可能不适应社会,那时你得信念会驱使你去改变!

回复 2011-03-03 13:14

杨海锋:  性格的核心部分(比如心理学上的气质,多血、胆汁、粘液、抑郁),几乎不能改变。但性格的其他部分还是可以改变的,但只能在接纳的基础上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改变。如果始终对自己的性格持排斥不认同的态度,那么基本的自信就无法获得,也就无法获得改变的力量。还有,我所说的接纳,不是无可奈何的妥协,而是真心地认同。

2011-03-03 13:42

杨海锋:  虽然我们的许多东西在我们婴幼儿时期就已经不知不觉发展好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发现,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重建生命的力量,因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2011-03-03 13:44

徐登伟: 回复杨海锋:那种真正的接纳如何去找到感觉呢?

回复 2011-03-03 14:30

徐登伟: 回复曹善鑫:如果信念和性格是冲突的 那岂不是很痛苦?

回复 2011-03-03 14:32

杨海锋:  回复徐登伟:感觉是不可能刻意地去找的,正如我现在让你去找愤怒的感觉,你也无从找起。当你做着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或者当你喜欢着真心喜欢的人,并且全身心地投入时,这种感觉自然而来。而不是凭空地去寻找这种感觉。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说,信念和性格是不可能冲突的,你觉得冲突,很可能是因为你的信念还不够执着坚定。

2011-03-03 14:38

杨海锋:  回复徐登伟:或者说,当你能够把你性格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时(也就是做着真正能发挥你潜能的事情时),当你获得了这种自我肯定后,你自然也能把你缺点包容进来,这时候你就做到了自我接纳。

2011-03-03 14:43

范佳铭: 记得一年前听您的课,这方面内容,我真很受益。当一个人不再去羡慕别人的“优点”,不再去比较,不再因为自己的“不足”怕别人的眼光,其实别人更加容易接受自己呢~~

回复 2011-03-03 16:18

杨海锋:  回复范佳铭:

2011-03-03 16:21

陈育: 哈哈,又学习了一次。人需要有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过去,认同现在。心能更加清明。

回复 2011-03-03 22:25

方圆: 老师,这段时间我正在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回复 2011-03-03 23:41

杨海锋:  回复方圆:挺好的,了解自己也帮助他人~

2011-03-04 08:56

方圆: 回复杨海锋:老师,我昨晚手机不对头,半句话没打完就发出去了,还把您的姓给打错了。。我想说的是,看了老师的文章,让我觉得参加这个培训是个正确的选择~O(_)O~

回复 2011-03-04 20:03

叉爷@本命牛: 说来说去,就是不要与天斗,与地斗,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让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自己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摸索。放在可见的构造,就是生理;放在不可见的精神,就是心理;放在更不可见的命运,就是命理 沿着自己的道路走,能耗是最低的。。。

回复 2011-03-04 22:25

叉爷@本命牛: 每个人的格局就在那里了,玉就是玉,石就是石,尽管最初外表看起来都差不多,这就是人之初,但其实内里差了不知有多少了。让人误认为每个人生出来都是一样,性格是后天环境影响的,其实,是“打磨”出来的。不经打磨,玉还是石头;但纵使经历了打磨,石头还是石头,这是无法改变的,顶多是一件好看点的工艺品,但档次还是会差很多。 有些玉,一辈子被埋没在石头当中;有些石头,一辈子想挤破头晋升成为玉,但客观规律导致它无法完成心愿。。 就像我,在人多的场合,基本不会紧张,而这我也没有经过训练,我就知道我不会紧张,我也不会想着去锻炼出所谓的“胆子”,因为这些都是在那的,较什么劲那。。。 我小时候特别不喜欢拍照 现在特别喜欢拍照 那时候觉得害羞 但是现在面对镜头就是平平静静 不会紧张 这我并没有刻意说去改变我过去的害羞的性格,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回复 2011-03-04 22:27

陈育: 回复叉爷@本命牛:哇,你这么能讲啊。

回复 2011-03-04 22:32

吴琳聪: 从小学到初中都没用心学习过,但成绩一直数一数二,导致自己骄傲自大,做事浮夸,后来发现自己这种性格具有相当大的弊端,绝对要不得,始终和自己作斗争,未果…大一下开始在莫国良老师身边当助理,老师为人谦逊,做事仔细的风格给我影响很大,两年多以来我逐渐改变了,所以我觉得自己心中的那个榜样也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看了老师的文字反思自己的现在,我觉得自己和以前相比更多的也是接纳自己,而并未完全摒弃,把那种狂傲的性格培养成一种对自己的自信,以及年轻人的气场

回复 2011-03-05 09:26

杨海锋:  回复叉爷@本命牛:叉爷你讲的关于按自己性格来选择可以让自己处于低能耗状态的观点,非常好!是我在你的命理学说中发现的亮点之一,呵呵。不过玉就是玉,石就是石的观点,还有待商榷,孟子讲人人可以为尧舜,佛家讲众生皆有佛性,每个人最内在都是玉,只是有些人终其一生打磨不出来,有些人则能不费吹灰之力呈现、但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更多的呈现。

2011-03-05 11:49

杨海锋:  回复吴琳聪: 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就像打太极拳一样,将负面的力量引向积极的方向,这是上策!老师人格的力量很强大(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气场),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2011-03-05 11:53

孙勤剑: 我的性格跟那时的你有点像

回复 2011-03-05 12:02

杨海锋:  回复孙勤剑:

2011-03-05 12:23

李晗婕: 看老师的文章会很感动,觉得好像在说我自己。正是因为想要好的欲望太强烈,才会不断和自己斗争,两败俱伤。接纳自己,顺其自然。

回复 2012-10-28 02:43

杨海锋:  回复李晗婕:上次上传的那个内向者挑战人生的讲座也是讲这个问题的。多交流哦~

2012-10-28 08:19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