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跳过导航链接 >> 首页 >> 无形书院·大学之道 >> 经典会读 >> 活动记录 >> 文章详细

2010-06-15 “无形书院·经典会读”第三期安排
作者:杨海锋人人网日志 发表时间:13-06-03 点击率:1993

 

   我们第三次会读安排在622日(周二)晚六点半,地点还是文五405 
     
内容为孟子《尽心篇》(上下)。(如对《告子篇》还有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对孟子我们进行这三期可以先告一段落了。下学期转向另一本经典。 
     
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准备3分钟的发言。就你看过后最有心得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希望是对你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的东西,而不是理论的空谈。
     当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把自己的一些联想、思考、感想、质疑、补充等等先记录下来(尽量不要插话,插话需征得对方同意)。在下一个环节中再与大家分享。
     我在整个会读过程中尽量不作主动的发言。

 
    
我顺便在这里说说经典会读的渊源吧。
     最早,是在一年多以前,我曾经想利用我公选课的平台组建一个学会(不同于体制内的协会——学会是好学乐学者之聚会),其宗旨在于师生一同自由探讨人生、社会乃至宇宙。其实这一想法,是长久以来受到如中国传统的书院精神,梁漱溟先生的朝会、钱穆先生的新亚书院、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征友启事及后来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等诸多事件的启发油然而生的。不过响应者寥寥,令我有些失望。只有吕心游以及蒋晨锐、陶承等几人真正行动起来。我记得吕心游还起了一个与我想法如出一辙的名字:行知学社。但学社最终还是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或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够实现这一宗旨的具体形式。
    本学期初,受伟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启发,我又试图组建一种新的聚会交流形式——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当然,还是以公选课为平台。我发现前面行知学社的聚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很容易陷入一种对纯粹理论的空洞讨论(正如我们许多课堂讨论一样),交谈中缺乏一种真切的东西,真实自我似乎是躲在抽象观点的挡箭牌后面,这样真正的交流就很难达成。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念恰好可以改进这一问题,会心团体重在营造一种安全、自由、信任的氛围,在其间大家能够打破心理防御,充分敞开自己,自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会心团体只进行了一次。概括起来,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人数少得可怜,二是大家没有准备,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似乎很难形成一种能够让相互间敞开的氛围,而是隔了好多层的感觉,远远达不到会心的程度。我问了其中一位同学,他的意思是,也许大家都想,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里话、真实想法拿到这种场合来讲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才有了现在的经典会读,我是试图将前这两者(探讨学理和表达真我)结合起来,虽然前面两种形式就其宗旨来说都是学问人生合一的,但实际操作过程却有所偏。而且又适时地发现校内人人这一召集途径——这似乎解决了一年多来最纠结的问题,即如何将城院真正有意于精神生活有志于探索人生的人召集起来,我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整个城院一万多人里,难道还找不出十来个有志于此的人?所以,前阵子会读能开起来,对我来说真的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有人觉得我很奇怪,为什么会这么执着于做这类不合时宜的事情,其实初衷很简单,我只是从我自己上学和教学的经历,感受到自己身处的环境中,太缺乏心灵层面、生命层面、精神层面、思想层面的交流,我们大多数的交往都流于表面。而事实上,从我和学生的沟通中看到,我们有许多人恰恰非常需要这种类型的交流。所以,如何构建这种交流的平台,一直是我挥之不去的梦想。

 
   
前面说,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尽量不作主动的发言。我想解释一下为何要如此。其实我一直想这样做,却又常常情不自禁地往相反方向走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看看罗杰斯会心团体的典型历程。开始时,作为促进者的罗杰斯可能只是说我有些紧张,但当我看到大家,意识到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时,我感到安慰,我们从哪儿开始呢然后是一阵可怕的沉默,过了很久,终于有人为了打破沉默而忍不住发言,匆匆说上几句,接着又是令人不安的沉默,然后又有人发言——或许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甚至接下来的几次聚会,都处在一种漫无边际当中,好像完全在浪费时间。于是,陷于困惑和沮丧的学生强烈要求罗杰斯担负起管理、指导的角色,来主持一下局面。但罗杰斯总能顶住压力。因为他相信让团体自由发展才可能达到最理想的结果,根据罗杰斯的经验,如果这时候他来安排一些任务设定一些目标,从而使团队中看上去有了更多更好的交流,实际上是把团体引入了歧途,大家表面上谈得很热烈,但大家实际上都在谈一些很表面的东西,都没有敞开自我,没有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我反思过我组织的许多交流会(这样的交流会其实很多,比如班里的)。之所以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我顶不住这种压力。在大家的强烈要求(有时候是无形的)下,不知不觉地重新操起了传统教育的主导角色。我为什么顶不住这有形无形的压力呢?或许来自于我内心的一种担忧甚至焦虑,觉得如果一次两次都陷入这种杂乱无章的局面,多数学生都会觉得很无聊而走掉,多数学生不会有耐心等到自发形成秩序的那一刻。如果人都散去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许这是很难解决的一对矛盾。
     但我坚信,罗杰斯的方向是对的。其实在第二次会读时,我们就明显体验到了从七嘴八舌慢慢自发过渡到较好状态的可喜历程。

     或许我讲了这一段,参加过前两次会读的同学能更深的体会到孟子为什么要主张人性向善(人天生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潜能)了。因为任何指望权威意见、指望他人约束的举动,都是对自身力量的一种不信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一个人在一个团体中,如果始终受着外在于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引导的,那么,就始终无法真正激发出内在生命。只有每一个人都觉得团体所处状态和氛围的主动创造者,每个人都对自己和其他成员乃至整个团体保持充分的信任和接纳(真正的接纳事实上很关键但很困难的事情),才能真正体验到自身的真实存在。

 

【评论】

張堯

顶一下~前两次会读因一些琐事未能赴会,这次一定参加!

2010-06-15 11:30 喜欢 回复

杨海锋

听有同学说周三晚有考试,周二晚大家有没有考试啊?

2010-06-15 11:54 喜欢

杨海锋

回复張堯:欢迎啊,有同学有考试,改周二了~

2010-06-15 12:13 喜欢

范佳铭

报到来也~O(_)O~

22号呐!或许不能仔细准备了。。和交图、第二天C上机考撞上了。。。

来该会来嘀~~

2010-06-15 23:55 喜欢 回复

范佳铭

弱弱地问一句…停课考试那周会不会更空一点啊?

2010-06-16 00:14 喜欢 回复

杨海锋

回复范佳铭:完全停课开考了也凑不好时间,许多同学也会有第二天考试的情况。你视情准备好了,还是考试重要啊,呵呵~

2010-06-16 08:03 喜欢

李晨逸

杨海峰老师,我觉得这个活动很好,下个学期我也想来参与,这个学期考试太多了。

2010-06-18 16:16 喜欢 回复

杨海锋

回复李晨逸:欢迎啊,我记得你上过我的微观经济学,课下还聊过,呵呵

2010-06-18 18:41 喜欢

胡恩宇

老师这个活动很好,有点像外国的HOUSE。如果每一期都能换本书就更好了。特别国学能少则少,外国的经典可以多点,打开世界人文的窗口。THX

2010-06-20 19:07 喜欢 回复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每一期换本书,如果建立在大家在会读之余已经对该书做了深入的功夫,那是可行的而且是更好的。不过在目前的状况,每次换一本很可能就是每一本都读不通。至于国内还是国外,身为中国人,我觉得该首先接上自己民族的精神(我指的是内在的精神),才可能消化得了西方的经典。目前的基本状况是对东西方精神的了解都只在浅层,所以都该深入。

2010-06-20 21:56 喜欢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比如孟子的学说,3期讨论也只能说是管窥蠡测,既然不能做到专,那在面上进行拓宽不是很好吗。我觉得现在的大家不是不会读,而是连一些名著的名字都没听过。人文教育从人类学、历史学到教育学、社会学甚至物理学,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思想,才能塑造一个具有通才教育的人。具体要专,大可到研究生、博士的时候。

2010-06-20 22:30 喜欢 回复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再来,我觉得大家在没有理顺书中内容时参加讨论,最能激发创造性,冒出与书中不同的观点。如果都觉得自己读懂了,读通了,理顺了,反而在讨论时会固步自封,使讨论陷入僵局。回到我们传统的坐而论道上了。

2010-06-20 22:36 喜欢 回复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

呵呵,困境就在此处,毕竟这只是在体制的夹缝中少得可怜的丁点时间里呼吸一点真正的人文空气啊~

非常感谢你的提议啊~接触一点每一领域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以激发将来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是不错的想法。

2010-06-20 22:42 喜欢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谢谢老师,城院有您这样的老师也是福气啊。可惜我大学期间并无此类活动,真正有了这些想法也是大四下学期了,无力组织。

2010-06-20 22:45 喜欢 回复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在没有理顺书中内容时参加讨论,最能激发创造性",很有道理,因为对一般资质的人,“读懂”了,很可能不是真读通了,而是完全陷在作者的框架中了,被他的思想束缚住了。

2010-06-20 22:53 喜欢

杨海锋

回复胡恩宇:你是工商大学日语系的啊,撇开民族仇恨不讲,日本的文化非常了不起。我们王阳明的学说、禅宗的精神等等都在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好的承接和发展。

2010-06-20 22:57 喜欢

胡恩宇

回复杨海锋:刚进大学的时候觉得日语是谋生手段,现在觉得语言是打开世界的窗口,也是做研究的基本工具。相比人文基础,工作技能很容易学会。如果只作为谋生手段,那我只能成为社会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的人,古今中外的人,才能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10-06-20 23:06 喜欢 回复

悄悄话杨海锋

回复李晨逸:留个电话,以便通知~

2010-06-24 23:30 喜欢

悄悄话李晨逸

回复杨海锋:长号13675847143

短号698143

2010-06-25 09:34 喜欢 回复

陈育

停留在表面是最可怕的。一个月下来,我发现我们也陷入这个“泥沼”。

2010-10-08 13:40 喜欢 回复

个人微信号(yhfyanghaifeng);微信公众号(cnsdww);
新浪微博(杨海锋_从内圣到外王);电子邮箱(younghf@163.com)

版权所有:©杨海锋     浙ICP备13007266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1187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